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2019年12月29日
分享
第52期 嘉庚瓦制作成追忆 百年技艺盼延续
  • 位于365体育手机版:集美学村内的嘉庚建筑群,目前仍保留着许多嘉庚瓦屋顶建筑。孙二伟 摄
  • 嘉庚瓦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加俊,讲述“嘉庚瓦”故事及传承情况。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 在漳州龙海市严溪头村,记者发现还有一座建筑仍然保留着“嘉庚瓦”屋顶。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 在365体育手机版:集美陈嘉庚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台当初陈嘉庚从新加坡购买回来的砖模机。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嘉庚瓦、燕尾脊、红砖墙、坡屋顶”,在365体育手机版:,嘉庚建筑彰显着独特的个性,在百年后的今天,更蕴含着一种情怀,成为许多华侨联结家乡的纽带。

而作为嘉庚建筑的经典之作——嘉庚瓦,更是包涵了陈嘉庚先生精益求精的品质。如今,在集美学村、365体育手机版:大学都依然能看到建筑屋顶上橙红鲜亮的瓦片,他们历经百年,见证发展。

嘉庚瓦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加俊,向记者讲述“嘉庚瓦”故事及传承情况。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2007年,嘉庚瓦制作工艺被列入365体育手机版: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然而,由于没有市场需求,生产嘉庚瓦的厂房早已荒废,该非遗项目的第三代传人陈加俊也无施展之地。这意味着,延续百年的嘉庚瓦制作工艺或将成为追忆。

日前,记者从365体育手机版:市集美区文化馆获悉,该馆已在着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力求以图文形式还原嘉庚瓦的生产过程,计划在2020年出版一本关于嘉庚瓦知识的汇集。相关专家呼吁,将嘉庚瓦制作工艺更改为嘉庚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

缘起:

反复研究尝试 人工精心烧制

位于365体育手机版:集美学村内的嘉庚建筑群,目前仍保留着许多嘉庚瓦屋顶建筑。孙二伟 摄

20世纪初,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在家乡福建365体育手机版:投资创建了两处著名的学校区——集美学村和365体育手机版:大学。他亲自设计了学校建筑风格,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中西合璧的建筑,这些建筑群后来被建筑界称之为“嘉庚建筑”。而建筑群顶部橙红色的瓦片,则是当时陈嘉庚先生根据地方特点和气候特别的发明制作。

陈加俊是嘉庚瓦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嘉庚瓦制作的第三代传人。回忆起他们家与嘉庚瓦的缘起,陈加俊侃侃而谈。据介绍,1911年,陈嘉庚先生到龙海实地考察时结识了当时从事砖瓦生产的陈加俊祖父陈元盛,从取材、生产、运输,到办学的意义、规划,两人经过多次的商谈后,陈嘉庚决定将生产瓦片的工作交给陈元盛。陈加俊回忆说,听父辈谈起,当时陈嘉庚先生对瓦片质量要求非常严格,曾叮嘱不要为了节省开支而偷工减料,并经常到烧制现场观看,反复与工人研究,确保瓦片质量经久耐用。

1920年,陈嘉庚从新加坡买了一台压模机,并指导工人用红土尝试制作一种结实、耐用、成本低廉的红瓦,起初次品率很高,反复试验后终于形成了一套流程。

尽管已经近半个世纪没有触碰这项工艺,陈加俊谈起嘉庚瓦制作工艺时,仍历历在目。他说,由于当时条件限制,嘉庚瓦制作流程采用全手工制作,通过赤脚踩匀泥土、反复敲掉泥土、模具涂油脂、压印瓦坯、自然风干、原坯修边美容、入窑、烧窑、冷却出窑等多道复杂程序,才能制作出符合陈嘉庚先生标准的“合格瓦”。

陈加俊透露,瓦片生产采用铜质模具,当时会选用花生油擦机座铜板,增加光亮与红色,而烧窑时大火要用松木叶保证有红光滋润颜色,达到永不褪色的效果。

后来,这种色泽鲜红的瓦片被建筑界称为“嘉庚瓦”,当地村民也称为“番仔瓦”。

改良:

产量提高四倍 足以抵抗台风

在漳州龙海市严溪头村,记者发现还有一座建筑仍然保留着“嘉庚瓦”屋顶。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20世纪初,橙红色的嘉庚瓦被用于嘉庚建筑群中,而生产嘉庚瓦的砖瓦厂则设在海澄县(今漳州龙海市)九龙江边的平宁村严溪头一带,两地相隔几十公里。

“这种瓦片选用的土来自漳州龙海良田第三层,不含沙、不收缩。”谈起砖瓦厂的选址,陈加俊说,九龙江畔的榜山镇平宁村严溪头瓦窑和对岸的沙洲砖厂就是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两个厂。当时选在那里,是因为当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烧瓦,加之严溪头地处九龙江畔,水运交通十分便捷。砖瓦烧好以后,就通过水路运输到集美学村和365体育手机版:大学。

不过,由于抗战,1938年砖瓦产曾一度停产。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嘉庚通知厂方准备继续生产嘉庚瓦。“那时我爷爷已经过世,我父亲陈海清接管了砖瓦厂的生产。”陈家俊回忆称,1950年,父辈一代又通过新加坡商人买来一台第二代压模机,当时,生产出来的嘉庚瓦的质量得到了陈嘉庚先生的认可。同样也在上世纪50年代初,集美学村和365体育手机版:大学进行大规模建设,嘉庚瓦也开始了大批量生产。“那时,新机器一天能生产250—260片嘉庚瓦,相较于之前每天只生产60片左右,产量足足提高了近四倍” 。

“集美风大,几次曾出现整个屋顶瓦片全部飞掉的情况。”陈加俊称,当时父亲陈海清就与惠安一些老师傅商量对策。经过多次研究尝试,改良后的嘉庚瓦强度、透气性、抗风性都显著提高,厚重不易碎。而且,还在底部增设一小疙瘩并开了孔,用铜线穿孔将每块瓦系牢变成一整片,盖在屋顶椽上,从此即便是大台风,瓦片也没有被吹飞,“这应该也是为什么嘉庚瓦历经百年,损坏极少的原因之一”。

没落:

老厂不复存在 传承难以为继

当初的砖窑如今已经废弃,周围草蔓丛生。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可好景不长,由于各种原因,1968年砖瓦厂被转交给当地人经营后,基本就处于半停状态,仅仅只有集美学村和厦大不时定制这种嘉庚瓦。同时,随着钢筋水泥现代建筑的兴起,新型建材的应用,嘉庚瓦逐渐退出了市场,最终该厂只坚持到1988年就已停产。

2007年3月15日,严溪头最后一窑2万片嘉庚瓦出品,就是为了维修集美中学道南楼而专门烧制的。从此,砖瓦厂彻底熄火停业。后来,集美学村和厦大需要修补的话,基本都是用过去留下的库存。

目前在365体育手机版:集美的陈嘉庚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台当初陈嘉庚从新加坡购买回来的砖模机。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2007年,我在发掘这个项目时曾到过严溪头,遗憾的是砖瓦厂已经变成了一个家具厂。”集美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负责人高爱民表示,当时烧瓦的窑还在,两代机器也都在。如今,第一代机器收藏在嘉庚纪念馆里进行展示。

“厂房已变成家具加工厂后,第二代机器也由当地人收藏保管。”陈加俊表示,1978年他从外地回来,曾与哥哥陈加龙一起学习制作嘉庚瓦,后来还一起出去建窑,尽管熟悉整套技术,但大约1982年左右也没再从事这个工作了。

近半个世纪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嘉庚瓦制作工艺传承出现“青黄不接”。在三代传人中,爷爷、父亲和哥哥先后去世,现在就只剩下陈加俊一人。因为没有再从事制作嘉庚瓦,他的孩子们对这项制作工艺可谓知之甚少。“整个家族几辈子的努力,却没有做出什么名堂。”陈加俊有些心灰意冷,砖瓦厂已不复存在,即便是他觉得很可惜,对此也已无能为力,只能空留一些回忆。

2019年12月18日,记者根据陈加俊的指引,以及相关记载资料来到了漳州龙海市严溪头一带,并在九龙江畔的一家家具工作坊后的杂草堆中找到了嘉庚瓦当时的烧制点。

在砖窑旁边的杂草丛中,记者发现了一块“陈嘉庚砖窑厂遗址”碑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如今,那里已长满了一米多高的杂草,当年的砖窑结构虽然依旧可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窑壁周围长满了蜘蛛丝和蔓藤,一些角落的砖块已经掉落,文字资料显示的从砖窑通往河边码头的小道也已淹没在高高的杂草堆里,只留下一条用残瓦碎片铺设的坡道。距离砖窑十多米处的一块“陈嘉庚瓦砖窑厂遗址”碑记上记载着,该厂大致范围为冬至溪、西至溪、南至水利岸,而这也印证了当时厂址的交通便利性。

当地一位村民指着墙柱上的红色标线透露,不久之后,这个地方也将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有些地方可能会被拆除,至于这个见证历史的砖窑何去何从也尚不清楚。 

未来:

期盼嘉庚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整体保护

采访时,陈加俊从家中一个破旧的抽屉底层拿出了一叠纸,他告诉记者:“在文化馆的启发下,我将这项工艺的由来及制作流程,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假如哪一天我也不在了,至少还可以留下这些文字。”

目前,集美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负责人高爱民正着手收集整理“嘉庚瓦”资料,准备做资料汇编和后续研究。 东南网记者 颜财斌 摄

高爱民也坦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当没有人继承,没人在做的时候,就基本变成“无物”。“对此,相关部门也在做一些努力。之前在挖掘项目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高爱民表示,结合陈加俊回忆的一些内容,他们计划通过口述整理、手绘等形式还原嘉庚瓦的生产过程,在2020年出一本关于嘉庚瓦的知识汇编。

“对于嘉庚瓦制作工艺的未来,目前有了新的方向。”高爱民表示,这些年来,一直在呼吁相关部门能够重视。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看,很多嘉庚建筑已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专家也在呼吁,可以将嘉庚瓦制作技艺更改为嘉庚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

在高爱民看来,这更符合非遗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活态传承”。他认为,专家的想法有望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不过仍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牵头,与集美校委会沟通,由文化部门协助收集资料,委托建筑学院作为保护单位,由建筑系的师生去保护和传承这份中西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

其实,嘉庚建筑已成为集美,甚至是365体育手机版:的一个独特的风格。近三年来,高爱民所在的集美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室就接待了不少建筑系师生前来研学,对集美学村百年“嘉庚建筑”进行探究。而高爱民也经常与365体育手机版:理工学院建筑系进行相关方面的沟通。不仅如此,现在集美新城、一些学校在做基建的时候,也会按照嘉庚风格来建公共场所、校舍等。

嘉庚建筑群赋予了365体育手机版:这座城市温度和情怀,嘉庚瓦制作技艺记住了几代人的乡愁。作为一个城市地区的风貌建筑,嘉庚瓦的保护和传承,已不再具有单一性,而是一项综合性的事。采访中,高爱民说道:“一个城市的发展要有传统文化做基垫,总不能千城一面,那就没有意义了。”(东南网记者 夏菁 颜财斌 李奇)

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在挖掘项目时,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图片资料,结合陈加俊回忆的一些内容,计划通过口述整理、手绘等形式还原嘉庚瓦的生产过程,在2020年出一本关于嘉庚瓦的知识汇编。专家呼吁,将嘉庚瓦制作技艺更改为嘉庚建筑营造技艺,进行整体性的保护和传承。

“我将这项工艺的由来及制作流程记录下来。假如哪一天我也不在了,至少还可以留下这些文字。”——陈加俊

记者 夏菁
记者 颜财斌
记者 李奇
编辑 林雯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