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2020年3月27日
分享
第65期 虞东生:一戏系一生
  • 虞东生演示“绝活”。刘建飞摄
  • 邵武三角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贾秀娇在三角戏《六斤四》中饰演县官。邵武市民研中心供图
  • 虞东生和徒弟合影。受访者供图
  • 虞东生年轻时练功。受访者供图
  • 虞东生和徒弟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邵武市民研中心编创三角戏《白衣天使伴你行》,弘扬医德、宣传防疫知识。 视频由邵武市民研中心提供

从小看戏、学戏,不仅可以顶戏,还可以指点大人;在乡村演出曾独奏一场戏,后自制“独门乐器”,练就“绝活”;记下旧谱,译成新谱,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资料,让传承更容易且现代化……他,就是邵武三角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虞东生。

3月31日,迎着淅淅沥沥的春雨,记者来到邵武市通泰街道长坪村下樵岚自然村,拜访虞东生老人。听说是来了解三角戏,老人便来了精神。他撑着中风未愈的身子上楼,打开一个木箱,向记者展示他的“独门乐器”,并讲述他学习、传承三角戏的故事。

顶戏教大人 “小戏迷”考进剧团

虞东生和徒弟合影。受访者供图

“之所以叫做三角戏,是因为原先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虞东生一边搬出他的“宝贝”,一边和记者解释道:“它是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讲的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主角们都是农民、小商贩、土财主之类,很受老百姓喜欢。”出生于1944年的虞东生,自小就与戏结缘,介绍起三角戏来,更是如数家珍。

虞老说,他从小就是个“戏迷”,常常在戏台旁边看边模仿。“10岁时,我整天泡在村里的戏团学戏。”虞东生回忆,“虽然年龄小,但是我记性好,学唱腔、动作、乐器都比大人快。跟黄师傅学习1年后,我就能在排戏缺人的时候顶戏,有时候还教大人表演。”

1960年的一个晚上,虞东生到城里观看越剧后,询问越团负责人是否收人,得到的回答是“只要女的,不要男的”,难过和失落涌上心头。当时,他便抱定决心一定要进剧团。

“没过多久,我又找到三角剧团团长黄敏杰。他说进剧团要考,我学过戏当然不怕考试!”下半年,虞东生便抱着父亲买的二胡进了邵武县三角剧团。

进剧团后,虞东生追随罗雪官、付子卿、周老三等师父学习三角戏,以扮演老生为主,也客串些其他角色。由于对乐器的偏爱,他利用业余时间向乐师学二胡、笛子、锣、钹、唢呐等;每到一个地方演出,他还会向当地老人或前辈请教戏艺和曲谱,并把所学的乐谱都记下来。

独奏一场戏 练“绝活”一心多用

虞东生年轻时练功。受访者供图

“‘文革’期间,三角剧团解散,我先后在新华书店、长坪村工作。1972年落实政策,又被安排在市一建公司做电工。”虞东生说,工作之余,他每年还会和一些民间文艺团体到各乡镇演出。上百场演出常在晚上或周末进行,休息时间被占用是常事。然而,更让人发愁的是,由于是民间剧团,演出时常出现演员、器乐手到不齐的情况,让他面临了不少“塌场”的尴尬。

一次,胡书公社演完下午场后乐师们回去了。虞东生请当地乐师帮忙打鼓救场。“当时演一场戏一个人的工钱是2元,临时乐师要价5元,我咬牙答应了。可是,这人一个闹场都打不下来就走了,说赚不了这钱。我只好硬着头皮上阵。”虞东生把京胡、二胡、锁呐、鼓、钹等全套乐器放在自己旁边,手忙脚乱地坚持了4 个小时,累得满头大汗,硬是把一场戏撑了下来。

“从那以后,我就想自己学了那么多乐器,能不能想个办法身兼数职?”平时演出,一般的器乐手最多可以同时打击3种乐器,虞东生却想着同时使用所有乐器。仗着对电工的手艺,一番尝试后,道具做出来了。

虞东生演示“绝活”。刘建飞摄

“我试着把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叫锣、钹和板等乐器焊接到一套道具上,自已做‘独门乐器’。像这样,一边用脚踩击大锣、小锣、大鼓、小鼓、叫锣、钹和板,一边用嘴吹笛子或唢呐。”虞东生一边说,一边摆弄着他的“独门乐器”。

“工具做出来后,练就 ‘绝活’还得靠自己。刚开始练的时候非常难,不是忘了手就是忘了脚,总是配合不好。但是我坚持每天都练,练到脚打抖,抬脚都难。”就这样足足练了四个月,虞东生的“绝活”终于练成了。他一人能揽下6个人的活,同时演奏8 种乐器,成了“一心多用”的器乐手。中央、省、市多家媒体都曾对他这一绝活进行报道。

虞东生还有另一个 “绝活”——饰演《天官赐福》里的天官。每当乡村开新台,这个节目是必上的。节目里只有天官一人主唱,其他十三个演员围着天官转。能扮演天官的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艺人,除现年90岁的老前辈刘明外,村里只有虞东生能演天官。“这么多年,只有我会在开新台时表演。”说到此事,虞老颇为自豪。

潜心译旧谱 教徒弟传承文化

邵武三角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贾秀娇在三角戏《六斤四》中饰演县官。邵武市民研中心供图

光自己练就“绝活”还不够,将三角戏发扬光大才是虞老心心念念的大事。“原来师傅带徒弟都是口口相授,没有书面教材。我想把记下来的乐谱译成新谱,让学的人了解古曲、新曲,看得更明白,听得更懂,学得更轻松。”

原来的曲谱为工尺谱(即上、尺、工、凡、五、六、亿),要把它们翻译成罗马谱(即简谱1、2、3、4、5、6、7),如果按正调、斜调、假调等不同调门分,一个原始曲谱要翻译成49个曲谱,完成每个曲谱至少要2个小时。20多年潜心译谱,虞东生已积累了50多种原始“三角戏”曲谱,译制完成新谱40多本。这些编译的曲谱也成为三角戏珍贵的文字资料。

1992年至1994年,虞东生多次在周边镇、村组织培训班,培养出一批批三角戏青年演员。城郊镇芹田村村民赵有华回忆:“我参加了虞老师办的芹田和鹤林坪培训班。他请来高茂旺、丁爱兰(已去世)、虞美凤老师教我们表演和唱腔。虞老师锣鼓点掌握得特别好,他常指导我们唱腔、表演和锣鼓点的配合。”

此外,在邵武市艺术团(后改名为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虞东生也培养了一批三角戏演员。如今,在邵武、光泽、泰宁等地,虞东生的徒弟有上百人,入选邵武三角戏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陈红、贾秀娇就是他的徒弟。

“三角戏的说唱道白用的是‘土官话’和邵武方言。我原来是唱越剧的,又是浙江人,对这些不了解。”陈红说,“是虞老师从动作到唱腔、说唱道白,一点点、一字一句地教我;给我讲解三角戏的地方特征,让我懂得更多三角戏的特点,表演才慢慢正规起来。”

融入现代因素 三角戏推陈出新

虞东生和徒弟合影。受访者供图

近些年,虞东生配合民研中心创新三角戏的内容、形式,融入现代因素,创新创作了《六斤四》《重回蓝天》等剧目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在南平市第二、三届旅游发展大会,以及在和平古镇戏台上、邵武市樱花旅游节、云灵山漂流和帐篷节活动中,人们都能看到“邵武三角戏”的身影。

“由于虞东生、龚茂发(邵武傩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民间艺人的坚持,三角戏、傩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和传承,也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邵武市文体和旅游局文化艺术股股长王继斌说。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景区的居民乐于学习和表演三角戏、傩舞等非遗文化,三角戏在各旅游活动中崭露头角。创新的戏曲形式迎来商机,景区戏台表演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于当地百姓,带动当地人学习、表演非遗文化,逐渐形成了气候。

贾秀娇和她的学生们。受访者供图

在虞东生的指导下,民研中心先后传承并创作了多个三角戏剧目,在省内外各比赛中频获奖项。然而,在多元化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三角戏也面临步履维艰的窘境。邵武民研中心主任何鸣翎表示:“戏曲表演成材难,成材率低,工资收入低,高付出和低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使得许多有天赋的青少年望而却步,三角戏正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我现在最愁的是 ‘绝活’还没有人学。我的大儿子对学乐器一点就通,但他在供电局上班没空学。去年,我又中风了,都没力气啦。希望我早点恢复,更希望有人来找我学 ‘绝活’。”分别之际,虞东生颤抖地握着记者的手忧虑地说道。(本网记者 陈艳 通讯员 刘建飞 刘曜涵 )

三角戏从产生伊始迄今有400余年,是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的地方剧种。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三角戏在各旅游活动中崭露头角。创新的戏曲形式迎来商机,景区戏台表演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于当地百姓,带动当地人学习、表演非遗文化,逐渐形成了气候。

“工具做出来后,练就 ‘绝活’还得靠自己。” ——虞东生

记者 陈艳
编辑 林瑶
昵 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