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工贸易和招商引资环境将发生新变化
我国目前的对外依存度(进出口额/GDP的比例)明显高于美国的22.4%和日本的28.2%,低于德国的69.6%。但德国的对外贸易以区内贸易为主,对亚洲和北美市场的依赖较小;并以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出口为主,贸易摩擦较少。而我国的出口对欧美市场依赖大,并以加工贸易为主。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41.1%,其中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47.3%,加工贸易顺差达2968亿美元,高于外贸总顺差2955亿美元。外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额达5721.95亿美元,占外资企业出口总额的72.37%。
加工贸易是国际资本与我国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贸易方式。但下一步的挑战是,如果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本转移完毕,加工贸易还会留在我国吗?国际资本,尤其是欧、美、日、韩等资本是否会寻求新的劳动力来源地呢?中国和印度投资环境目前的差异主要在基础设施方面,假设日本未来投资2000亿美元来打造孟买到德里工业带的基础设施,中印基础设施差异在未来10年至15年内显著缩小,印度是否会成为全球新的加工组装基地呢?2008年,印度已经取代中国成为日本企业在亚洲投资规模最大的国家。一旦上述情况成为长期变化趋势,国外生产性直接投资逐渐减少,加工贸易持续下降,意味着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大幅减少。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推动对外贸易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已经刻不容缓。提升加工贸易的本地增值、本地配套、主体本地化的比重,同时提升民营出口企业的增值能力和技术含量,是战略性调整的一个方向。
三、自主创新是提升出口竞争力之关键
前30年,我国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招商引资、购买国外发明专利及技术特许权等渠道。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只有7.1%的企业有研发行为,其中国内企业的研发强度明显高于外商投资企业。另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1995—2006年间,中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中有95%以上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有90%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2006年,我国对美高技术产品出口,约有65%是在高新区等特殊区域完成的。其单位价值往往比在美、日、欧生产的同类产品低几倍、几十倍。要改变企业技术落后局面,就要变模仿创新单轮驱动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双轮驱动,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企业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创新环境弱、FDI直接技术外溢作用弱等问题。事实上,美国研发支出的8%是用于基础研究(技术的获得),25%用于应用研究(技术的应用),67%用于开发项目(技术的改进)。
对于我国的技术选择而言,高技术产业是产生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基本力量,但先进适用技术由于直接面对市场,能够提升满足多样性需求的供给能力,经济效益较好。我国现阶段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应优先解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当自主创新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以后,再把重点向世界科技创新前沿推进,渐进式地缩小与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这就决定我国对外贸易的技术竞争优势仍放在技术改进层面上,实现动态提升。
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从世界发展经验看,从制造业转型到服务业,从传统服务业转型到知识型、高增值服务业,从国内贸易、金融、商业中心转型到国际贸易、金融、商业中心,是一个大趋势。要进一步提升出口竞争力,最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增值的服务环节,如研发创新设计、物流运输仓储、金融保险投资、信息咨询专业服务等。在过去,生产性服务环节大多是内化于制造企业的产品增值链之中,现在则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提供网络。
其意义在于,首先,能够创造出多层次、大容量、关联强的新就业机会;其次,能够带动制造环节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环节延伸,尤其是通过总部经济的发展,包括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培训中心、销售中心及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集聚人才,提升管理,延伸服务,技术增值;再次,能够带动各种形式的跨境服务提供,在服务贸易层次上引入外来竞争压力,促进服务业的国际合作、国际交换及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