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理论频道> 党建·政法 > 正文

Web 2.0时代的世界政治

www.fjsen.com?2012-01-30 08:23? 王文?来源:《外交评论》 我来说两句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对互联网与世界政治的研究还相当滞后,多数国际关系学者没有意识到空间延伸对国际博弈的影响。对此,我们需要把握时代脉搏,拓展研究边界,塑造前沿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嵌入世界变局时,加强互联网尤其是Web 2.0技术的政治化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将会出现新的增长点,对中国崛起困境的突围与可持续性发展也将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 关于“阿拉伯之春”的学术研究代表作可参:Rashid Khalidi, “The Arab Spring”,The Nation, March 3,2011; Kenneth M. Pollack, The Arab Awakening: Americ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iddle East, Saban Center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Nov 10, 2011; The New Arab Revolt: What Happened, What It Means, and What Comes Next,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Foreign Affairs, Apr. 2011; Robin Wright, Rock the Casbah: Rage and Rebellion Across the Islamic World, Simon & Schuster, July 19, 2011; Bruce Feiler, Generation Freedom: The Middle East Uprising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William Morrow, June 28, 2011. Sarah van Gelder & the staff of YES! Magazine, eds, This Changes Every Thing:Occupy Wall Street and the 99% Movement,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 Inc, 2011.国内学者的研究可参见:安惠侯:“阿拉伯世界政治和社会动荡的原因及影响”,载《战略与管理》,2011年第7/8期合编本;黄民兴:“世纪震荡:阿拉伯世界政治动荡的原因和前景”,载《回族研究》,2011年03期。关于2011年西方骚乱的研究,主要可参见:杨雪冬:“西方骚乱中的青年救赎”,载《人民论坛》,2011年9月上;伍芳:“解读‘占领华尔街’”,载《时代金融》,2011年第31期;樊鹏:“英国骚乱与国家暴力:新自由主义的诅咒”,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11期。

[②] 关于社交媒体的政治影响力研究,可参见:Jennifer Aaker & Andy Smith, 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0; Malcolm Gladwell,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Small Change, The New Yorker, Oct. 4, 2010; Alexander Howard, “In Social Media and Politics, Engagement and Influence Trumps Follower Count”, The Huffington Post, Mar. 11, 2011; Clay Shirky, “The Political Power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the Public Sphere, and Political Change”,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11.

[③] 殷乐:《2010年美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载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32页。

[④] 关于Web 2.0技术的发展史,百度百科中有比较全面的解释:http://baike.baidu.com/view/8240.htm 

[⑤] 殷乐:《2010年美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第333-334页。

[⑥] 尹韵公、刘瑞生:《中国新媒体的本土化与社会化》,载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22页。

[⑦] 李来房,《社交媒体在埃及扮演重要政治角色》,新华网,2011年8月16日。http://finance.qq.com/a/20110816/004507.htm 

[⑧] “DCCI:中国互联网2.0正式超越1.0”,载《凤凰网科技》,2010年7月22日。

[⑨] 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⑩] Jennifer Aaker & Andy Smith, The Dragonfly Effect: quick, effective and powerful ways to use social media to drive social chang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0, preface.

[11] David N. Lawrence, Steven M. Witzel, Stephen Labaton, Arthur Grubert, John A. Squires, Gil Childers, Matthew H. Lawrence, The United Tweets of America: Building a Social Network for ‘The Last Best Hope of Earth’, 载于http://knowledge.wharton.upenn.edu/article.cfm?articleid=2844 

[12] 克莱·舍基:《未来是湿的》,胡泳、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7页。

[13] Clay Shirky, “The Political Power of Social Media: Technology, the Public Sphere, and Political Change”, Foreign Affairs, January/February, 2011.

[14] 李忠斌:《新媒体与奥巴马政府的公共外交》,载《美国研究》,2011年第1期。

[15] Editorial, “Iran’s Twitter Revolution”, The Washington Post, June 16, 2009.

[16] 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有所作为》,载《求是·红旗文稿》,2011年12期。

[17] Jesse Lichtenstein, “Digital Diplomacy”,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16, 2010.

[18] Malcolm Gladwell,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Small Change, The New Yorker, Oct. 4, 2010.

[19] 殷乐:《2010年美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第338页。

[20] Mark Landler and Brian Stelter, “Washington Taps Into a Potent New Force in Diplomacy”,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6, 2009

[21] 闵大洪:《美国政府的对华网络外交》,载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5-39页。

[22] 社评:《“扳倒中国”,来自美国的危险鼓吹》,载《环球时报》,2011年11月19日

[23] 方世彤:《社交媒体与政治》,载《商业价值》,2011年5月11日。

[24] 王文:《微博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要有所作为》,载《求是·红旗文稿》,2011年12期。

[25] 尼斯·朗:《权力论》,陆震纶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页。

[26] 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46-247页、第330-331页。

[27] 法里德·扎卡里亚: 《微恐怖主义的一年》,载《时代》周刊,2010年12月27日。

[28] 郭道辉:《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年。

[29] 王文:《国际网系理论:互联网冲击国际关系理论》,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21日。

[30] 耿海军:《二十世纪的第一次网络大战》,载《国际展望》,1999年第16期,第25页。

[31] Tom Gjelten, “Shadow Wars: Debating Cyber ‘Disarmament’”, World Affairs, Nov/Dec, 2010.

[32] 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第283页。

[33] 阿尔伯特·赫希曼:《退出、呼声与忠诚:对企业、组织和国家衰退的回应》,卢昌崇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

[34] “带路党”是中国互联网中对那些敌人入侵时给敌人“带路者”的调侃与讥讽。

[35] 田作高:《信息革命与世界政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261-263页。

[36] John Bellarmy Foster & Robert W. McChesney, “The Internet’s Unholy Marriage to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March 2011, Volume 62, Issue 10.

[37]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01-202页。

[38] 王晨:《积极开展微博客舆论引导工作》,载《人民日报》,2011年11月28日第6版。

[39] 陈剑:“要强化国民的网络主权意识”,载《环球时报》,2011年6月10日第14版。

[40] 东鸟:《中国输不起的网络战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9-252页。

[41] 蔡文之:《网络传播革命:权力与规制》,第247-249页。

[42] Helle C. Dale, “Public Diplomacy 2.0: Where the U.S Government Meets ‘New Media’” , Backgrounder, No. 2346, December 8, 2009, pp. 1-11.

[43] David J. Rothkopf, “The Black Hole of 9/11”, Foreign Policy, August 29, 2011.

[44] Jan H. Kietzmann, Kris Hermkens, Ian P. McCarthy & Bruno S. Silvestre, “Social media? Get serious! 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 Business Horizons, 2011, 54 (3), pp. 241–251.

[45] Evgeny Morozov, “Think Again: The Internet”, Foreign Policy, May/June, 2010.

[46] 查尔斯·蒂利:《集体暴力的政治》,谢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7] 这些问题大多来自于笔者以“社交媒体网络与国际关系理论”为主题,在2011年12月10日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研讨会发言后的参会者提问。在此对阎学通、谢文、达巍、陈琪、宋念申、孙学峰、周方银、高程、李巍、曲博等师友的帮助表示感谢。

  • 责任编辑:王坤明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