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卢伏龙 > 正文
别让孩子们忘却了“沉重”
www.fjnet.cn?2009-08-12 16:17? ?来源:东南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3篇。北京师大附中一位老师坦言,“鲁迅作品几乎快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7月12日《成都商报》)

  鲁迅是一代文学大家,是杰出的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药》、《为了忘却的纪念》、《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等都是鲁迅先生的杰出代表作,他深邃和精湛的每一部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和广大读者,是我们这个国度的文学瑰宝和精神财富。

  据媒体披露,在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明显减少了,其中诸如《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此举让人顿感担忧,更让许多鲁迅先生作品的“崇拜者”、“追随者”大为失望。而分析其中原因,学生们观点不一,很多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读懂,文字较晦涩。”“读鲁迅的作品,好像看不到希望,很压抑。”当然,这只是一边倒的说是,然而,也值得深思,假如都是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还有许多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品迟早也将遭来“厄运”。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辉煌长河,我们会发现令读者目不暇接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曾鼓舞着千万读者,唤起了千万有志于为国奋起的志士仁人,影响着千万立足于民族发展进步风口浪尖的时代精英。优秀文学作品其潜在的魅力和穿透时间长河的永恒旋律,既让人们感受到其存在的意义,更让人们引以为旗帜引以为号角,在每一个历史发展进程中,使人们始终看到希望看到美好也看到和谐的愿景。

  毋庸置疑,眼下,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千变万化的观点形成的激烈碰撞,使青年人或者学生们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追求和热衷越来越显得疏远,甚至陌生;尤其,许多读过鲁迅作品的人们却有这样的感慨:“‘中学的时候,最不喜欢的就是鲁迅的文章,半文言半白话,又拗口,还经常是连标点符号都要背下来的,太痛苦了。’(媒体引语)”痛苦背后,其实就是一种逆反或背叛,假如都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指责,那么,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我们一大批优秀现代文学作品不是行将结束其历史使命吗?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还能发扬光大吗,我们的下一代还知道他们的老祖宗是谁吗?

  引用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王铁仙教授的话“‘部分学生疏远鲁迅,主要是因为时代的隔膜,鲁迅先生所面对的,是一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他需要同种种黑暗势力作斗争;今天的时代则较为宽松和谐。因此,青年人可能无法体会先生作品中的价值。面对鲁迅那些深刻而沉重的思想,我们是无法回避的,关键是如何处理。’”的确,面对当今的青少年读者或者在校的学生,我们的出版社或者教育部门也要审时度势,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对作品解读上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引导。尤其,在学校里,涉及到鲁迅先生等名家名作上更要投入一定的教学精力,除了对学生们进行必要的作品产生背景的介绍,还要帮助学生们给于一定的课文辅导上下功夫,使学生们变陌生为熟知,变难懂为朗朗上口,这样,不但学生们会快乐地接受,还能使学生们对书本上的纵深的历史内容予以思想上接受,使学生们不再感觉到读鲁迅先生名作的“沉重”,随之而来的是更让我们下一代不会忘却现代中国历史,引为自豪的是欣赏到了中华文化浩浩不息的精神本源。(卢伏龙)

(责编:李艳)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