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学习时报》刊登署名为康来云的文章指出,近期在对一些城市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都将幸福指数与官员政绩直接挂钩,为了在城市幸福指数评比中取得好的名次,一些地方官员为提高本地幸福指数拉票造势,展开了新一轮的幸福指数排名争夺,这种热情的背后隐含着对幸福指数的数字依赖和指标崇拜,如此这般脱离实际,让民众在困惑与迷茫中“被幸福”了(11月9日中国新闻网)
作为舶来品的幸福指数进入国人视野不过短短二、三年的时间,却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主要原因是因为幸福指数不同于GDP等数据仅是反映一个民富、国富的标准,它可以衡量百姓生活的幸福感,了解群众生活的满意度,较为准确的反映一个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因此,在GDP作为一项重要政绩考核标准日渐饱受诟病的时候,政府部门开始将新颖的“幸福指数”作为一个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
然而考核项目的转变终究抵挡不住地方官员数据注水的决心,就在前三季度地方GDP被审核出超全国多达2.5万亿元之际,不少地方官员又将目标转向了“幸福指数”,于是“幸福指数”同样惨遭注水。而透过遭殃的幸福指数我们看到的是民众又一次被虚假的、无辜的“被幸福”了一回。从GDP被注水的沦陷到新一轮的幸福指数争夺,官员的目标无不紧盯政绩考核项目,其本质无非是对政绩考核项目的数据崇拜,即最大化追求数据的光鲜、漂亮来夸大政绩。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只是地方官员们存在政绩上的数据崇拜,如惟数据论、惟GDP论,事实上造成官员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甚至在于政绩考核部门的惟数据论和数据崇拜。正是因为考核部门一刀切式的“以数据论英雄”方才诞生了一大批“注水官员”,才有了地方GDP超全国2.5万之巨的荒唐闹剧。因此,要防止民众再次“被幸福”,幸福指数、GDP等数据不被注水造假不致遭殃,关键还在于政绩考核部门要废除数据崇拜,不是简单的以一项考核项目的数据优劣来决定官员政绩的成功与否。尤其是在当前这样技术层面上还未能对地方数据实时有效、全面审核的现状下,以数据认定政绩只会让“数据卫星”越放越高,越放越多。
废除数据崇拜、惟数据论的同时需要考核部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考核观念,引进不同的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在技术层面上丰富考核手段,如可以通过直接的民意测评或基层走访等方法弥补数据或量化考核的不足。不然的话,再有效的考核项目都只会沦为官员政绩造假道路上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