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正式推出一周年。一年前的10月30日,承载着无数国人梦想的创业板在深圳敲钟开市,首批28家公司挂牌亮相。一年之后,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多达134家,按10月27日股价计算,市值达到5891.2亿元,参与创业板的投资者人数有36万多,为上市的中小企业总共募集资金高达947.62亿元。
很显然,这些数字不能代表创业板的全部,如果将时光倒回到1年前,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时刻,中国毅然启动了酝酿十年之久的创业板。创业板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其承载着能否给困境中的中小企业打开融资的生命通道,能否为危机中的企业转型提供平台,能否为国家创新战略谱写新篇章,甚至能否担负培养世界级伟大企业的重大责任。基于此,当我们总结创业板一年来的成败得失的时候,除了那些从无到有的数字,除了一年造就的489位亿万富翁,除了68倍的高市盈率和近600亿超募的资金,我们还必须回归创业板的基本功能和历史使命。
实事求是而言,和任何一个带着梦想起航的创业板一样,中国创业板开局之年,带来的更多的是成长中的诸多问题和烦恼,这些问题,有些是全球创业板的共性问题,如投机过高,市盈率过高等,但有些问题,属于中国创业板的特有问题。随着130多家创业板“高超募、高市盈率、高股价”等的表现,创业板在某种程度上更多的成为了很多人眼中鼓励偷懒的“创富板”:
首先是严重的超募和一夜的暴富使得创业板偏离了“创业”的主题。创业板开板一年来,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陷入了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论: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资金严重匮乏,另一方面,已经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却存在严重的资金超募现象。严重的超募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夜暴富,创业板用了短短的一年,就炮制出489位亿万富翁,而排名前十位的创业板富豪,总共持有市值达411亿元,平均每人身家达4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