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预录取” 对谁有利?
www.fjnet.cn?2011-07-26 09:29? 熊丙奇?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拿到大学的预录取通知书,却最终未能被录取。发生在安徽的7名被南京大学预录取考生被放“鸽子”事件,让舆论再次关注一些名校在高考录取中,采取的“预录取”做法。最新的消息是,安徽教育部门已准备将此事上报教育部。

预录取是不是真的对学生有利?这要结合目前的录取制度来分析,仔细分析发现这种做法其实是对名校有利,而对考生并无太多好处。

或有人说,学校与学生签了“预录取协议”,增加了被录取的把握,家长和考生可以更大胆地报考该校。发生在安徽的7名签约考生未被录取的结果,已经说明即使签预录取协议,并不能增加被大学录取的可能性。安徽省教育考试部门负责人指出,从招生程序和政策上来说,预录取的行为是不被教育部门承认的。很显然,这是一个在教育考试部门那里无效的文本。

也有一些家长和考生相信,学校是会讲信誉的,即便自己的考分低于学校的实际投档、录取分数,大学是会想办法把自己录取的。客观上说,这正是一些名校实行预录取的“底气”所在——可以动用招生中的机动名额,把做过预录取承诺的学生招进来。然而,如果招生人员预估的录取分数与实际录取分数相差较多,学校没办法增投计划来“消化”这些学生,结果就只能是学校背信弃义了。由此看来,在高校预录取操作中,能够“得利”的考生并不多。

而大学发出预录取协议,却有意无意地对考生填报志愿形成了误导。比如,有高校告诉考生,与本校签了预录取协议后,只能把本校填报在平行志愿的A志愿,不能填报其他学校,而实际上,根据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规则,考生完全可以把某校填报在B志愿甚至C志愿位置,如果A志愿投档不成功,照样可以顺利投档到B志愿,而对于大学来说,正常投档的学生,都是第一志愿,必须按规定录取。据此,安徽教育考试部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签订预录取协议,限制了考生填报的自由,失去了在A志愿冲高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预录取对考生填报志愿是一种误导。”

吊诡的是,在“预录取”中,如果学校最终违约,这反而表明该校在当地的生源很好、录取很成功——实际的录取分数线,远超过预估分数线,大学可能会被舆论指责不讲诚信,但却得到“实惠”。

另外,在目前的高考录取体系中,只有少数几所名校可以“玩得起”预录取,一方面,这些学校招收的都是高分考生,而高分考生的走向,是可以进行一定的预判的;另一方面,这些名校有相对的招生自主权,可以协商教育部门调配招生计划。

那么,在现行录取制度之下,怎样做才能对学生有利呢?这就是招生、录取的规范化、透明化运作,教育考试部门应该把基本的政策常识、志愿填报技巧告诉考生,避免他们被不负责任的高校忽悠,被不规范的招生操作侵犯权益。高校在招生宣传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分数做出报考本校的建议,同时告诉学生报考的风险,以及也有报考其他学校的权利,给他们正确的志愿填报指导,这是保障学生权益的基本做法。而且,针对当下的预录取,教育部门应给出明确说法,叫停这一“潜规则”。

归根结底,最关键的还是要深入推进高考的改革,实现考生和大学的双向选择,考生可以自主申请多所大学,大学可以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做出选择。实行这样的改革,在当前只需把自主招生调整到高考之后,把高考的功能从选拔转为评价,在高考成绩公布之后,每所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本校的分数要求,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自主申请即可实现。这样的改革,与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提到的高考改革思路完全吻合,我们期待的是,能让这一改革顺利推进、落地,真正造福考生和教育。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