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看春晚的眼里揉不进沙子

www.fjnet.cn?2012-01-29 10:06? 洪信良?来源:钱江晚报 我来说两句

被誉为“语林啄木鸟”的《咬文嚼字》杂志社,曾连续三年关注央视春晚。今年《咬文嚼字》又杀了个“回马枪”,考察龙年春晚的文字质量,结论是总体上合格,但语言类节目的差错还是比较多。一是文史差错,比如相声剧《爱的代驾》中说“我西施,她貂蝉,合着我比她老一千多年呢”,推算可知二人只相差700年左右;二是字词差错,比如“这不算新人吗?”一句中的“吗”字,字幕误打成了“嘛”;三是语法错误,比如“鼓是人类最早的音韵之一”一句搭配不当。

汉语发展到今天,确实在不断地补充新鲜的血液,原有的一些模式被打破,但根一直没变。它在吸收融化着各种语言的养分,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表达与应用碎片化、不规范化,是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现实。从这个角度讲,《咬文嚼字》这本以挑刺为使命的杂志,充当的是汉语“牛虻”的角色,它针砭着汉语应用中的弊端,却能刺激它向前发展。

虽然说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它随时代变迁、社会变革而不断流变,从而始终保持鲜活与灵动,但不管怎么说,它毕竟还是有它的内核与底色的。汉语是其表,中华文化是其根。虽然有很多观众抱着宽容的态度,认为春晚作为以娱乐为主的节目,不必对节目中的汉语应用错误太较真,但“情有可原”是一方面,“理不可恕”却是另一方面。如果从春节讲祥和的氛围出发,斥责《咬文嚼字》的挑刺行为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找骨头”“哗众取宠”“没事找抽型的”等等,那么势必在宽容春晚的同时,却以最不宽容的态度对待汉语的守望者。

“娱乐”不该成为“愚乐”,以一种轻慢的姿态对待母语,是反智倾向在汉语应用中的表现。事实上,《咬文嚼字》前些年与央视春晚的互动,鞭策并促进春晚提高了语言文字质量。2006年春晚,除去口误等一般问题外,《咬文嚼字》杂志社共“咬”出了28处差错,即平均每10分钟出现1次差错。被“咬”之后,2007年春晚曾邀请《咬文嚼字》专家入驻,专门对文史硬伤把关,当年春晚错误数量锐减。今年能被评为“总体上合格”,已是很大的进步。相信春晚有足够的气度,对自己的语言文字硬伤是不会护短的。

有些事不必太认真,有些事必须较真,这取决于人们对该事的认知深浅与价值评判。西施没那么“老”,“竹报平安”也并不是主持人董卿解释的“把报平安的家信写在竹简上”这样的意思,荆轲刺杀的嬴政当时还不能叫“皇上”或者“秦始皇”。这看似“小事”,在一台几亿人收看的晚会上,却是有关中华文化传承的“大事”。(洪信良)

  • 责任编辑:林诚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