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改革而改革,要为国家前进而改革
www.fjnet.cn?2012-03-23 08:12? 肖 擎?来源:长江日报 我来说两句
不论中央还是地方,现在关于“改革”的话题都很热。 这首先说明,上上下下的改革愿望强烈。然而我们观察近年关于改革的讨论和实践,就能够感觉到还是较多地谈论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凝聚共识。没错,改革要凝聚共识,但现在,“要不要改革”已经不是问题,怎么改?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是什么?这是本质核心,必须要向这些方面挺进了。 社会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改革史。任何时代社会,总会有变化。没有巨变,也会有小变,不是变好,就是变坏,变革可能是主动的,也可能是被动的,变革可能带来中兴,也可能带来衰败。 客观地说,“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比起一潭死水、纹丝不动的风气,比起冥顽不灵、僵化守旧的环境,探索、尝试、变化、变动,都算是改革。我们不是没有,改革开放30年是一个证明,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都有很多动作。问题是,改革方向不明,目的不清。改革不能切中国家和社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能在方向上推动国家往前走,只会是浮光掠影。 攻坚期、深水区、啃硬骨头,一遍又一遍地讲,到底“坚”在哪里?“深”在何处?硬骨头是什么?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说出个一二三四五来了。 我们处在利益高度分化的时代。有的利益得到了维护,有的利益得到了表达,有的利益诉求则长期积压,甚至消失了。现在讲改革,经济领域的改革有偏向权力和资本博弈的迹象,这两方面的利益或得到表达或得到维护,但普通民众的话语权没有凸显,破除垄断、民间资本的合法性、国内外资本流动等问题,大多数人的声音都被淹没了。社会领域的改革,基本还是一种“善待”、“照顾”,民众作为主体,他们自己的权利主张没有上升为决定性的信号。 民众的利益和资本的利益有重合,但也有不同。相对权力和资本,大众虽然覆盖面更大,但更多的时候他们相对弱势。如果说中国社会曾经的改革在释放经济活力,现在则到了还利于民、还权于民的阶段了,重视民众的权利,这就是现在我们改革应当遵循的方向,国家前进的方向。 一定时期,我们能够集结各种力量,创造持续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但一个国家、民族的持久繁荣,有这些就不够了。 近年来,中央多次明确表示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温家宝总理也在多个场合对此屡有阐述,这代表了执政党对当下改革所处关口的清醒研判。“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这样的话语,应该使人闻钟猛醒,听鼓深思。 不能只是翻来覆去地讲道理,不能再限于谈共识,一般性地讲要有改革的勇气了。难题就摆在我们面前:阻碍民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权益实现的东西要改掉,阻碍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积弊要改掉,腐败滋生的坏的土壤和环境要改掉,权力独大、压抑社会活力生长的机制要改掉……实际形势要求我们为改革做得更多,如果还只是做着上一阶段应该做的事,不愿意,慢一拍,就会延误改革时机。 今年“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讲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的话。文革都过去几十年了,为什么现在又有了这样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社会基础又是什么?怎么会有市场?这是对当下改革的方式、方法、目的、方向提出的警醒,很值得深思。 困难、阻力哪里没有,赵武灵王搞胡服骑射改革,换套衣服都这么难,可见改革的阻力有多大,但若搁置于此,也就不叫改革了。改革需要智慧,需要长远眼光,也需要大局意识,但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现在改革最要紧的,不正是这些吗?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15]热点事件“脱敏”助推改革前行
- [ 03-15]在改革进程中与忧患同行
- [ 03-14]政府改革必须持续推进
- [ 03-14]期待两会后的改革线路图
- [ 03-14]改革的“顶层设计”不能成空话
- [ 03-14]劳动教养改革立法不能再拖了
- [ 03-13]超阶层的代言,弥合改革的分歧和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