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眠病榻八年,以色列前总理沙龙溘然离世。当此之际环顾中东,已是强人鲜见。 沙龙是一位充满历史争议的人物,他是以色列军史和政坛上风格鲜明、留下深刻烙印的人,是巴勒斯坦人眼中双手沾满鲜血即便去世也不可原谅的人,还是对巴以和谈、中东和平进程曾发挥过关键作用的人。自从2006年因严重中风完全丧失政治权力,沙龙无论从精神上还是政治上都失去了对以色列政治和巴以关系的影响力,他的故去也很难激活巴以和解契机,但这不失为总结沙龙、回顾中东政局的时节。 沙龙一生充满了战与和、刚与柔、顽固与灵活、激进与妥协。他的人生跌宕同巴以关系相映相随。青年时代的沙龙是一个激进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历次中东战争中几乎都有沙龙的“赫赫战功”。因军功而步入政坛核心,特别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近20年里,沙龙几经沉浮,都始终是一个极端鹰派人物。1998年之后,年届古稀的沙龙进入其政治生涯的又一段活跃期。当年10月,时任总理的内塔尼亚胡任命沙龙担任外长,授命他领导以方谈判代表与巴勒斯坦方面就最终和平协议举行会谈。当时巴勒斯坦方面的反应非常激烈,巴方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说:“对沙龙的任命等于向世人宣布,以方将终止最终地位阶段的谈判,他们选择了不要和平而是流血的道路。”而在被任命当天,沙龙就表示反对政府的撤军计划,进而表明自己反对巴勒斯坦建国的立场,称准备在任何时候为捍卫这一立场发挥自己的能量。 沙龙的强硬,甚至表现在公然对抗美国的态度上。1998年,在克林顿政府的努力下,巴以签署了怀伊协议。此后华盛顿敦促以方尽快履行协议,却遭到沙龙强烈反对,即便在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即将访问中东之前,沙龙接受美国媒体采访,依然大声表态坚不让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媒体冠以“屠夫”“推土机”“战争机器”的沙龙,竟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更换气质,强力推行单边政策,引导巴以关系破局向和。根据2003年末开始实施的单边计划,以色列将单方面从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部分巴勒斯坦土地上撤出,重新部署以国防军,并重新确定部分犹太人定居点的位置。该计划的核心是,通过撤出所有位于加沙的定居点和部分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定居点,实现与巴分离。 单边政策客观上有助于缓解巴以间的政治敌对,也因此被认为是沙龙从“鹰派”转向“鸽派”的标志。然而如果在世沙龙,未必接受这一“荣誉”,因为他单边政策的核心目的是建立一条以色列更容易防守的“安全边境线”,而他力推和谈,并不意味放弃对阿拉伯人极度不信任的政治心态。大约是基于对几十年战争和敌对的总结,沙龙接受了妥协是和解而非对抗的要义,认识到以色列的未来无法抹去巴勒斯坦人的存在。 由此观之,沙龙至死都是一介强人,而他既激进又精明、既强硬又圆熟的军事政治生涯,揭示了中东政治的骨感现实:即便强人,未必皆是弊害;启动中东和平进程,非强人而不能。 若不以为然,不妨再看以下二例:1993年,巴以双方在奥斯陆经过历时数月的14次秘密谈判,就实现初步和平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最终在加沙和杰里科首先自治等问题上达成原则协议。当年9月,巴解组织和以色列在美国正式签署《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即奥斯陆协议)。巴以和解此次重大突破,挪威的撮合固然重要,其后重要的推手,包括已故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前美国总统克林顿,以及以色列政坛又一位强人前总理拉宾。再往远推至1978年9月,美国、埃及、以色列三方在美国举行最高级会议,经过12天的激烈谈判,埃以双方签署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一中东和平突破的政治功臣,是美国总统卡特以及两位中东强人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 再看当下,中东和平之轮深陷泥沼,不久前美国国务卿克里十赴中东,力推和谈。如此奔波努力固然可贵而必须,但恐怕少有人因此预期和解曙光即将出现。何也?在积怨累积、互信丧失的颓境之下,涉及中东和平的重要相关方不仅需要时机趋熟、意愿增强,更需要像当年沙龙等人推动和谈那样有权威、有魄力、有谋略的政治推手。 故唯此时节,沙龙之强,才透出某种现实的亮色。 夏文辉(北京 学者) |
相关阅读:
- [ 01-11]外媒评沙龙战略思想:杰出但充满争议 震动中东
- [ 01-11]中国南方雨雪继续蔓延 弱冷空气袭扰中东部地区
- [ 01-08]日本首相将出访中东和非洲 谋求加强资源合作
- [ 01-08]美媒:武装分子活跃 美国伊朗在中东面临共同敌人
- [ 01-08]中国优雅地来到中东欧
- [ 01-07]克里结束第10次中东行程 未达成协议框架大纲
- [ 01-07]分析称中东步入后美国时代 沙特伊朗争主导地位
- [ 01-07]美国欲重返亚太对付中国 却被中东搞得头痛不已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