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传统文化,能否多些敬畏,少些杂念? 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否多些敬畏、少些杂念?这已经是许多年来,无数学者的疾呼。而这,是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对于传统文化符号的滥用而言的。 放眼望去,这些年来,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幌子,或吸引眼球或吸纳进钱的事儿,不在少数。 几年前,99999元的天价粽子曾饱受诟病。除了天价粽子,还有天价茶叶、天价毛笔、天价温泉,一饼普洱老茶卖到几十万,因为是“能喝的古董”;泡个温泉得花几万,因为这是某皇帝曾经沐浴过的地方。许多平常事一搭上传统文化的边儿,立刻身价倍增。 以传统文化之名行吸金之实,只是滥用传统文化的表现之一,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过度消费也是屡屡发生的事实。 几年前,有媒体兴师动众地评选“当代孟母”,就遭到不少网友的质疑,甚至还有网友调侃,“学区房这么贵,我为了孩子上学,购买了学区房,也有资格成为‘当代孟母’吧”。对此,有专家评价,“因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不同,不少传统的文化符号原本的内涵已经消解了。今天,传统文化符号不适合过度消费,使用起来,需要合理的语境。最重要的是,当代人要对传统的文化符号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是的,当持有一颗敬畏之心。当“刻不容缓”被演绎成“咳”不容缓、当“默默无闻”被演绎成默默无“蚊”,我们就该遥想到,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孩子提及李白,首先想到的是“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流了三千尺”…… 到那时,当我们的子孙对历史、对经典的认知因为今日的过度消费与任意曲解而变质时,我们是不是会悔恨如今的目光短浅与浅薄无知?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000多年的文明史,给了我们尊文、崇道的传统。人们尊崇的文化应是厚重的,而非浅薄的,应是积淀的,而非速成的,应是美化心灵的,而非刺激感官的。对待传统文化符号,多一些敬畏,少一些杂念,莫叫现代娱乐之风、消费之风玷污传统文化的贞洁。 传承传统文化,我们是否做到了形神兼备? 传承传统文化,外在的装点,不如内心的认知。环顾四周,身边宣称敬畏传统文化的人不少,但其中不乏一些人,只是生硬地背诵几首唐诗宋词,念几篇韩愈与欧阳修的散文,为装点书房,买几套金裱的古籍…… 其实,相比较于将传统文化挂在嘴上、摆在屋里,不如放在心中、落实在举止中。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山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周围的戾气越来越重,两个陌生人因一个误会便大打出手。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这是源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可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何尝不是一种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论语·颜渊》中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盛怒之下做出过激之事,忘记自己的身体也连累了父母,这是“惑”。克服“惑”、克服“情绪做主”,完全可以从提升传统文化修养着手。 李山老师还强调,“班主任老师多由语文老师担任,正是因为语文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灌输,而是涉及修身养性、品德造就。经典文化读本中包含了健全的人格、宽广的心胸、知足常乐、自强不息等优秀的品质,甚至包括民族的文化慧命,而这些,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留给我们的财富。” 因此,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形神兼备、言行合一。 |
相关阅读:
- [ 02-10]谁“夺走”了我们心中的年味
- [ 02-10]井冈山号挂灯笼凸显年味 除夕之夜送温暖喜庆旅程
- [ 02-09]湖南大部分地区降雪 民众齐“喊”年味又回来了
- [ 02-08]年俗式微年味仍在代代相传
- [ 02-07]张涛:守住年味不等于因循陋习
- [ 02-07]守住年味不等于因循陋习
- [ 02-07]新春走基层:回家过年有年味
- [ 02-07]中国马年春节劲吹四大新风 年味儿在简朴中回归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