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近几年,西北某市出现了好几座从东南沿海搬迁过去的钢铁厂、水泥厂。有环保志愿者翻阅政策和文件之后确定其中三家工厂严重违规,环评手续要么无迹可循,要么语焉不详。而有些环保部门甚至以“涉及商业秘密”拒绝百姓查看环评报告。(4月1日《中国经济周刊》) 环境影响评价本是项目建设的一个门槛,是环境保护的尚方宝剑,但不少有环境问题的项目往往能轻易跨过这道门槛,从而变成低门槛乃至无门槛。一些环评机构、环评专家不过是项目建设方花钱,他们来服务的主,多半是结论倒推的高手,一番论证下来,要么根本无影响,要么有影响也能控制得住。 而说到公众参与,别说在项目环评时周边民众能以利益相关人发表意见,就是想看看环评结果都不待见,往往是一个项目已荣列建设成就时,甚至是已经深受其环境危害时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商业秘密”是有的,但恐怕是环评机构与项目业主之间的“秘密商业”,更是地方政府不要青山要“金山”的“商业秘密”。 文/李建华 图/曹一 |
相关阅读:
- [ 12-13]官员提拔应先过环评关
- [ 11-07]处罚环评造假,也要环评报告公开
- [ 06-27]关于环评的算盘为何老打错
- [ 06-26]环评报告别等事儿闹大了才公布
- [ 06-26]神农架机场到底有无环评
- [ 01-30]堵住环评造假,方有环保公信
- [ 01-14]遏制环评造假不能寄希望于实名举报
- [ 07-10]不能总让民众用身体来“环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