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中午,央视播出杞县高考替考事件后,与不断升温的社会关注度相比,事发地杞县不少人士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显得有些“见怪不怪”。 当天,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回应称,该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6月23日,河南省招办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替考事件仍处于调查阶段。据相关人员透露,替考的“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且学习成绩优异。(法治周末6月26日) 一句简单的高考替考“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农村大学生,以及有关媒体有意无意的以《河南高考替考案调查:枪手多为急需钱农村大学生》为标题转发报道,在这个快餐式阅读时代,不管主观上有没有,但客观上确已将农村大学生,尤其是河南的农村大学生标签化为高考替考者和违规者,让农村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一下子蒙尘很多,让人不得不感慨。 首先,理论上讲,不管是农村孩子还是城市孩子,都有作为替考者出现的可能,此时单独强调农村孩子作为替考者出现的形象,是在先入为主的对整体农村孩子的偏见和误伤。 其次,就实际来讲,河南今年查处的替考事件目前已有有100多起,但到目前坐实替考者的只有部分,这时候就先入为主下结论说是高考“替考者”农村孩子居多,无疑是在提前向社会强化“替考者”真的是农村孩子居多的印象和事实,是对农村学生集体形象的打击和抹黑。 再次,不是就连报道也说,此河南高考“替考者”农村孩子居多,这也就至少侧面说明了高考“替考者”中还有其他人,即也有城市孩子存在的可能。这时候不提城市孩子只强调“替考者”农村孩子居多,便有选择性忽视或选择性强调之嫌,有一种天然的农村孩子就是“恶”的思维若隐若现在字里行间。 最后,在强调高考“替考者”农村孩子居多的同时,不忘强调这是因为农村孩子穷、急需用钱。如果单说强调高考“替考者”农村孩子居多,带有一种莫须有的偏见,还不很令人信服,那么农村孩子穷、急需用钱就是一种强有力的莫须有偏见的强有力证据支持。无疑,这也是一种先天的,至少说以偏概全的、有意无意的想当然强调,农村大学生贫穷就志短、就不守法。本质上,这是对农村大学生群体性品质的根本否定。不客气讲,这是一种污蔑。无论古今还是中外的历史都证明,这样标签化的做法是不严谨、不科学的,不符合大众媒体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和看法的基本操守及规则。 当然,说这么多,不是想否认农村大学生替考者的存在,也不是说农村孩子替考就应该,就没有错,或有错了就不能曝光和惩治,相反也需强力整治;而是说,在教育资源等方面,本就城乡分布不均,高考时等农村孩子劣势尽显,甚至不乏歧视招生、歧视用人的情况下,我们本应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农村孩子多看一眼、多呵护一点的情况下,理应在各方面更加小心谨慎的为农村孩子、农村大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有利的学习成长、成才环境。这包括媒体等的宣传报道用词等。 可现在,不但没有得到这些应有的“优待”,甚至连与城市大学生一样平等眼光看待的机会都没有,反而因农村大学生的这一天然“弱点”,以及个别不守法不守规的农村大学生替考事件,使得整个农村大学生无意中成了集体“躺枪”,被集体中伤的对象,岂不冤哉、悲哉? 有意无意的标签化农村大学生“替考者”身份,是对农村大学生群体的真实中伤。这也提醒我们,报道或转发报道高考替考事件的进度,这没错很必须,但请尽量客观些、全面些,莫拿一些容易令人人产生歧义的噱头提升点击率,而使原本就相对弱势的农村大学生集体形象都受伤。 |
相关阅读:
- [ 06-24]高考替考案神秘女领导被查如同鸡肋
- [ 06-22]打击“替考”,刑法早有规定
- [ 06-20]加大替考的违法成本
- [ 06-20]为何众多教师在替考事件中沦陷
- [ 06-19]对替考事件要一查到底
- [ 06-19]河南替考,为何能“三年不出事”
- [ 06-19]加快考试立法打破替考利益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