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将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其中,“家属照料型”模式让人感觉很新鲜,子女、儿媳在家照顾卧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给其发月工资。(《现代快报》10月13日) 提倡:人性化的制度创新 现实中,一方面受养老机构专业性不足,护工责任心不强,造成虐待老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人对居家养老十分依赖。而贫困家庭的子女因为生活所迫,无法提供更好的赡养服务,又需要通过经济条件的改善,让其更好地履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聘请其他社会群体作为护工,不如优先考虑愿意照顾老人的子女,既能解决政府在法律上的责任,又能让家庭亲情的纽带因而更加紧密,给居家养老困局找到一条解决路径。因而可以说,给家属发工资不失为一种人性化的制度创新,值得提倡。 公共政策要兼顾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和道德层面的综合效应。给家属照料发工资是公责与私德的互动,其传递出的价值在于,提升个体和社会道德,不能只采取简单的说教,还应进行鼓励与引导,除了道德与法的义务要求,还应有物质与金钱方面的鼓励。在孝道彰显不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赡养成色不足的语境下,可以对那些专心尽孝的榜样进行奖励,以此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激励。把公共责任与个体义务有机结合,才能把“政府来养老”做好做实。(堂吉伟德) 反对:照顾父母是强制性义务 实行子女养老“货币化”,无疑是在宣扬家庭不以亲情为基础,而纯粹靠金钱维系;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将由家庭成员关系变成雇佣关系;这等于是诱导子女,政府发工资,就可以照料老人。试想,当父母与子女成为雇佣关系了,他们还能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吗?这种充满铜臭味的养老方式,还能维持长久吗? 可见,在家庭成员中,无论是父母与子女,还是家属之间,实行养老“货币化”,折射出了亲情“功利化”。要知道,子女赡养父母,既是家庭责任,也是法律义务。而赡养父母,既包括物质赡养,又包括精神赡养,更包括照顾卧床不起的老人。子女照料父母,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付出,是感恩和孝心的一种自然表达,维系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融合。试想,法律规定子女要“常回家看看”,政府也该给他们发工资吗? 因此,子女照料父母,是一项强制性的义务,没必要用利益去驱动。地方政府应将公共养老服务及有限财力,用于完善社区养老设施配套建设,强化社区公共医疗服务。(张连洲) |
相关阅读:
- [ 10-14]政府发工资有助于释放养老红利
- [ 08-27]“以房养老”破冰之旅应该“政府先行”
- [ 08-08]警惕社抚费建失独养老院有负作用
- [ 07-28]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就是要“并轨”
- [ 07-28]免费的敬老院,养老服务不能“打折”
- [ 07-17]社区医院成了养老院
- [ 07-09]“居家养老”如何方能成主流模式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