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19日,阿里健康、滴滴出行、手术预约O2O平台“名医主刀”联手医疗机构发起“滴滴医生”公益活动。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4个城市,用户可通过“滴滴出行”App端呼叫“滴滴医生”,距离最近的“滴滴医生”将第一时间上门问诊,并赠送免费的阿里健康药箱。(《大河报》10月21日) “滴滴”一声,医生上门,对于有过“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经历的患者而言,看病真能变得如此简单轻松,还真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不过,医疗版“嘀嘀打车”的上线,对医疗行业而言,却并不是个意外。 事实上,传统医疗的最大问题,正在于医生与患者之间严重信息不对称,由此而导致的摩擦与错配,不仅极大的降低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更是患者就医体验不佳的重要因素。由于医疗知识本身存在专业壁垒,患者与医生的有效对接,也常常面对信息鸿沟。于是,一方面患者求医问药,不得不费尽周折,即便挂上了合适科室的专家号,也未必能保证足够的诊疗时间;而另一方面,医生不得不每日被动接待大量挂号患者,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患者的病症却未必都是其专长,这显然不利于医生最大限度发挥其专业特长,仓促的诊疗时间,也增大了误诊的概率。 相形之下,互联网的强项正在于消弭信息不对称,通过信息共享与实时交互,减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摩擦错配,实现资源的更优化与高效配置。这一优势恰恰有望弥补传统医疗服务的短板,二者的一拍即合,自然也就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为何,对于“滴滴医生”这类互联网医疗新模式,不乏医疗从业人员相当看好,甚至辞职转行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平台搭建与创业者。可以设想,如果“滴滴医生”等医疗互联网平台,能够让医患更好的对接,减少摩擦与错配所导致的资源耗散,医生接诊更有激情和效率,患者的需求可以得到更快更及时的响应,并获得更完美的就医体验,这当然是医患双赢的佳境。 这也是为何,互联网医疗平台在美国已受热捧并有诸多案例。一家为纽约市内患者提供早8点到晚10点的“按需医生服务”的远程医疗公司,患者可以把医生叫到家里或办公室进行诊治。还有公司提供60分钟内医生上门问诊服务,每周七天早8点到晚8点都可预约。更有人提出,未来医院将不再是医生的雇主,而是如同商场,需以优质的服务招徕医护团队入驻,医护团队则从医院体系中释放出来,享有更大主动权与自由度,医疗资源的释放,已是业界共识。 当然,“滴”个医生上门,是不是能完全替代现有的排队挂号模式,“医生上门”又是否是最高效的模式,的确还值得商榷。毕竟,医疗服务与叫车服务并不相同,一方面并非所有的诊疗都适合上门,另一方面,“医生上门”让医生跑在路上,同样也是资源耗散,放在医护资源有限的背景下,被“滴”走的医生,会否加剧医疗资源紧张局面,也非杞人忧天。 不过,无论“滴个医生上门”能否成真,未来的医疗模式,通过改良传统医院模式,释放医疗资源,消弭医患对接的信息不对称,实现更精准的适配与资源更灵活自由流动,“滴滴医生”的尝试仍然值得期待。 |
相关阅读:
- [ 10-21]空巢老人的看病“囧途”该如何终结?
- [ 10-15]“便宜治病”的执念是在控诉看病贵
- [ 10-09]让预约看病成为一种好习惯
- [ 09-28]“先看病后付费”,信用危机是道坎
- [ 09-16]专家辛苦看病,黄牛党轻松赚钱,怎么办
- [ 09-10]谁来拯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病?
- [ 07-03]儿童看病为何这么难
- [ 05-26]贪腐院长频出,看病焉能不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