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江门市文明办组织媒体市民对市内星级厕所进行了走访,其中鹤山雅瑶服务区公厕,是一栋有着红色外墙的圆形建筑,上午9点多,人流量很多,不断有人进出。服务区负责人介绍:“厕所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了家庭间,供家庭使用,比如妈妈带着儿子上厕所不方便去女厕的话,就可以来这个家庭间了。”(11月2日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公厕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久治不愈的城市通病与顽疾,不管是在公厕的数量上还是分布位置的选取上,都表现出不甚合理的一面。为了响应“文明公厕”行动,江门市不少地方涌现了一批星级厕所,不是厕所两旁种满盆栽花草,就是重金打造“豪华公厕”,开辟空间专门设置“家庭间”。对于“豪华公厕”,舆论颇有微辞,相当一部分网友和公众质疑“豪华公厕”难脱资源浪费之嫌,开辟空间专门设置“家庭间”纯属多此一举。 然而,在笔者看来,“豪华公厕”并非如部分公众所说毫无实用价值可言,而是一项人性化举措,“家庭间”背后体现出了可贵的社会温情,值得肯定与借鉴。外出逛街、观光,尤其是在城市中心耶或黄金地段,“如厕难”是广大市民最为直接的一个共同感受。作为一项基础设施,城市公厕既是一项公益设施,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对于市民来说,公厕的最大价值莫过于便利性与便民性的体现。但是现实生活中,职能部门在提供公厕这项公共服务的时候,却多了些自作主张,少了些便民意识与为民情怀。众所周知,不管是男厕还是女厕,其中的便槽、洗手面盆、面镜等相关设施几乎都是按照成人的标准量贩设计,而甚少考虑儿童的身高与体型等客观实际。携子外出免不了如厕的生理需要,对于那些无法独立如厕的四五岁孩子来说,所谓的性别意识与羞耻之心已经初步形成,如果跟着长辈进异性厕所,则不免会让其他如厕者感到尴尬与难为情;如果任由孩子自行如厕,使用成人版的公厕设施对孩子来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除此之外,还会增添随行家长不必要的担心与忧虑。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少地方在破解城市如厕难题时,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存在一些尚待完善的不足与弊端。 而公厕开辟专门空间设置“家庭间”的举措,尽管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地段不无资源浪费的缺陷,但正是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便民举措,不仅是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与发展过程中人性化意识的证明,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体现。公厕设置“家庭间”,这对职能部门来说,并没有多大难度,只不过是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开辟一处场地,为携子如厕的家长营造一个相对私密、独立的如厕环境,但对广大市民而言,却显得很有必要,不仅方便了孩子如厕,同时也免去了其他如厕者的不便与难堪,可谓是双赢之举。 其实,为了提升市民的幸福感,个别地方在公厕质量上作出了不少努力,比如在公厕中设置干手机、医药箱、针线包,甚至电视机。虽然人性化服务的可贵初心不容亵渎与否认,但公厕推出“家庭间”,显然不可与前述情况简单地相提并论,因为医药箱、电视机之于公厕,无疑是一种高配乃至超配,而“家庭间”只不过是切合现实需求的基本需要与最低配置。 所以说,公厕推出“家庭间”体现了社会温情,无疑是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一种人性化呵护与关爱,也对各地“家庭间”公厕的建立起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示范引领作用。公厕“家庭间”的问世,有着重要而积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绝非“简单”二字能够形容,补齐了儿童需求的公厕管理短板,具有破冰意义。不管是一卷手纸,还是一处狭小的“家庭间”,背后所体现出的,都是职能部门难得的为民情怀与便民意识,期待“家庭间”公厕发挥鲶鱼效应,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宜居、更便民,不断提升公众的生活舒适度与幸福感,塑造更具人性与温情的城市新形象。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