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唯帽子”倾向,防止简单以“帽”取人
2020-12-22 08:06:35?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扭转高校“唯帽子”倾向,提出不给人才贴“永久牌”标签、完善人才称号退出机制、培养支持各类人才等意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所谓“帽子”者,“人才称号”是也。扭转“唯帽子”倾向,是防止和避免简单以“帽”取人。 人才称号,是在人才计划或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人才的入选标识,是对人才阶段性学术成就、贡献和影响力的充分肯定,不是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也不是划分人才等级的标准,获得者不享有学术特权。授予和使用人才称号的目的是赋予人才荣誉、使命和责任,为广大人才树立成长标杆,激励和引导人才强化使命担当。 人才称号获得者是优秀人才的代表。然而,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经常根据人才“帽子”的分类,确定人才的收入、职称、项目等等。在这种现实之下,一些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为了争取“帽子”投机取巧,拉关系、走门路;而一朝拿到“帽子”,有的教学科研人员仿佛获取了“护身符”“通行证”,有人变得骄傲自满、不思进取,有人则只想着如何拿着“帽子”去谋取个人利益。简单以“帽子”论英雄是不合理的,对科研、教学来说贻害无穷。 评价人才,需不被“帽子”遮望眼。扭转“唯帽子”倾向,就是不将高层次人才等同于人才称号获得者,不把人才称号作为评价人才、配置学术资源的唯一依据,不单纯以人才称号获得者数量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扭转“唯帽子”倾向,对评判者而言,需改变一把尺子衡量一切的“懒政”思维,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拿出更科学、更精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多维切入、多元评价、分类评价,建立更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 不“唯帽子”,对高校教师而言,需做到求真之心重一分、名利之心轻一分,不跟风、不从众,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甘于在基础科研领域开展长期研究,把冷板凳坐热;敢啃硬骨头、闯无人区,挑战最前沿科学问题,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把荣誉珍藏心里,为祖国贡献力量。(向秋)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365bet官网: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