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伦敦奥运会的一些场馆和建筑是使用房屋拆迁的旧建材翻新建成的。更绝的是,精明的英国人在伦敦奥运会后,还将把一部分场馆拆解或者“缩编”,拆下来的建材重新转卖给英国各地的市政工程,甚至是下一届奥运会主办国巴西。(8月2日《东南快报》)

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是世界级难题。或许是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下行的压力,才导致英国人如此地精打细算。但他们的“精明”和“抠门”,或许能给我们的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运营一些有益启示。

长期以来,我国在公共体育场馆建设运营方面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方面,在建设上过于泛滥。凡有赛事,大都兴建大型的体育场馆,运动会办完了就闲置,而真正满足公众日常锻炼健身需求的社区体育场馆却较少。

另一方面,在经营上入不敷出。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有85万个体育场馆,其中65%一年中基本没有收入,经营极其惨淡。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物之一的“水立方”,据相关运营公司透露,去年,旅游参观游客总人数下降了30%左右,年亏损达上千万元。

各种运动会、展览会、节庆活动等留下的大小场馆,都是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怎样建设使用、如何维护运营、服务于大众,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能力、管理智慧和服务水平。首要的是在建设理念上充分听取民众意见,科学决策。尽量通过改造利用,控制大型场馆的规模与数量,不妨借鉴一下伦敦奥运场馆建设的“抠门”。同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场馆建设的合理分布与功能完善,做到交通、餐饮、娱乐等场所相配套,为今后方便对公众开放,活跃全民健身市场打下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在管理运营上求新求变。这些场馆不仅要着眼于后续利用,更要深度开发,使其焕发新的活力;不仅要保持举办运动会时的光环和荣耀,更要定位转型、整合资源、拓展市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从而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中华丽转身,谋得商机。

' />
一个剑客如果被削去了剑尖,他(她)又怎能挽出绝美的剑花呢?

武侠小说里的风清扬可以做到,但现实生活中的丁宁却无法平静。在连连被罚分后,这个北京姑娘早已忍不住委屈的泪水,金牌的归属也就此了无悬念。

可以说,一个偏执的裁判,毁了一场原本堪称华山论剑般的巅峰对决。在如此级别的高水平较量中,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让队员心绪不宁,更不要说直接上“重锤”了。那个裁判仿佛是丁宁的克星,发球要罚,擦汗要罚,甚至走得慢了也被视作拖延比赛,要掏牌罚分。如果不是因为对手是同为中国选手的李晓霞,想必这起“判罚门”引起的轰动,不会小于此前发生的大小事件。

在这种情况下,要求丁宁不受干扰,心静如水,照样发挥出高水平,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丁宁再怎么“武功”高强,毕竟是首次参加奥运会,毕竟只是个刚满22岁的“90后”。

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虽然在赛后用“2016年,我来给你做裁判”安慰了丁宁,但他同时也以“这个裁判从第一次判罚就是如此”,为该裁判的判罚作了“无罪辩护”。

无论丁宁在后面的团体赛中表现如何,以及能否如愿挂上金牌,渴望用“大满贯”证明自己的她,此次伦敦之行终归要遗憾了。但在为丁宁叫屈的同时,却不能不说裁判的苛刻又给中国乒乓球队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前没被判过犯规,不代表永远不会被判犯规,如何做到无可挑剔,甚至直面如鸡蛋里挑骨头般的苛求,或许将会是国乒下一个奥运周期必须补上的必修课。

面对中国乒乓球队长期以来对国际大赛金牌的大包大揽,国际乒联一直站在对立面,不断出招儿,试图打破“一家独大”的局面,近些年来多次改变规则,矛头几乎都直指中国乒乓球队。

不过,国际乒联的出发点并没错,无非是试图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球员能加入金牌争夺的战团,从而更好地推广和普及乒乓球运动。这一点也几乎从未遇到国乒的排斥,“‘狼来了’不是坏事”,这是中国乒协长期以来的观点。再加上国际乒联的规则修改,不像世界羽联那样形同儿戏或漏洞百出,作为会员国,实在没有横加阻挠的必要。

更何况,任凭规则如何改动,如何制约,中国乒乓球队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从容化解,变被动为主动,让国际乒联只能另觅新招儿。

一部国乒独霸乒坛的夺金史,几乎就是一部国乒与国际乒联斗智斗勇的历史,胜者一直是国乒,当然,国际乒联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次他们就选择了丁宁作为突破口。只不过,没想到裁判太过入戏,无端毁了一场原本十分精彩的比赛。

四年磨一剑,一剑为功名。丁宁无端被裁判缴了械,个中委屈恐怕只有她自己清楚,但裁判的苛求谁又能说不会激发出又一个王楠、张怡宁式的国乒新领军人物呢?

制约与反制约,苛求与反苛求,正是在国际乒联的必修课上次次满分过关后,才有了国乒的傲视群雄。而这岂不是比钻规则漏洞,自诩有能力操纵比赛结果的人,更显得强大威猛?!

' />
更多观点:

反思让球风波,让体育纯粹起来

功利的“消极比赛”让体育精神蒙羞

羽球赛事处罚不该限于选手

本网热词:伦敦奥运会

8月1日,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于洋、王晓理因消极比赛被伦敦奥组委宣布取消了比赛资格。中国最荣耀的奥运团队之一,遭遇空前冲击。

有意见认为,之所以出现消极比赛,是因为规则不合理,因此,应该修改规则并提出上诉。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任何游戏,都不存在完美规则,因此留下了合理利用规则的空间。但是,用不尊重观众的方式比赛,裁判长两次中止比赛仍我行我素,这种行为已经超出合理利用规则的范畴,而是藐视规则。

而且,规则从来不存在单方面的制订者,而是所有参与者要么参与,要么认可的结果。既然已经参加比赛,就是对于规则事实上的认可,在出现不利状况后要求改规则,与违约何异?应该看到,即使规则赛制有问题,只要尚未更改,那就必须尊重——这是最根本的游戏规则。

将国羽“消极门”归咎于规则,暗中带有这样一种思维:任何有违反基本规范的行为,都可以拿规则缺陷作盾牌。这种思维模式的结果,是弱化应该进行的反思,并可能为类似行为提供免责通道。现实中,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

实事求是讲,之所以出现运动员消极比赛,有规则倒逼的原因,但更有“金牌至上”观念在主导。如果不是出于增加保牌安全系数的考量,何以如此明目张胆地消极比赛?淡化思维主因,而强调客观赛制,只会让体育比赛变得无比功利,而将体育所倡导的价值追求,继续弃之如敝履。

当然,奥运会既是奥林匹克主义弘扬之时,也是效益主义发挥之日——这是其竞技性决定的。对于荣誉的争夺,不可避免地会强调效益主义。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博取荣誉,也是竞技赛事的魅力之一。但是,任何谋略,不能对体育精神、对奥运会的神圣性造成挑战。“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这是奥运会的最高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奥运会和体育精神的理解,被简化为“更高、更快、更强”,被浓缩为荣誉场,并由此创造了带有功利色彩的体育培训体系和价值评估体系。中国军团不断取得的金牌,因为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性,而深入到了许多国人的思维中。

从这个角度说,仅仅指责参与赛事者显然不够。如何尊重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道德,不是一两个运动员的事,而是所有奥运参与者,以及关注奥运的国人都需要思考的事。即使中国运动员没有遭遇如此严厉的处罚,这一命题仍然存在。

此外,这次“消极门”的另一“积极”意义在于,促使国人共同探讨和反思既有的规则意识。以规则缺陷为借口,把投机取巧包装得义正词严,这背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实用与功利思维。这样的思维并不只是体现在赛场上,而是潜伏于现实里的诸多层面。这种事实上对规则的藐视,对体育发展无益,对社会发展也为害不小。

' />
有什么办法让所有运动员都不钻规则的空子,有什么办法让运动员在任何比赛中都百分之百地投入?顾拜旦没有留下话,罗格也没有超人的智慧。处理好参与和争胜的关系始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愿景,一旦面对现实,又成了难解的困惑。

国际羽联推出奥运会先分组循环,再按照小组赛名次确定淘汰赛对位的新赛制,本意是给竞争力不强的运动员更多机会,不至于只打一场球就回家,这种本意是用制度来体现的。同时,新规则也给了竞争力强的中国和韩国女双运动员选择淘汰赛位置和对手之机,这种客观效果只能用体育道德来限制。两者所具有的约束力度明显不同。

在竞技比赛中,道德的约束力不是无限的,运动员和其身后的智囊团队有足够多的智慧,研究规则的倡导和约束,打出“擦边球”。中国羽毛球队既在很早就曾指出奥运会新规则有所不妥,又在伦敦奥运会女双小组赛实战中消极比赛,用不正确的做法回应一项有缺陷的赛规,并不可取。

比赛规则要面对新情况不断修订,所谓完善永远是相对而言。体育道德的追求也有理想化成分,难能脱离现实。只有观众希望运动员总是竭尽全力打出精彩比赛,满足观赏需求。矛盾各方位置不同,都有道理,只能不断调整,而非在一次大赛时就能达到完全统一。

吃一堑长一智,国际羽联不能将新规则的不智之处作为惩处运动员的理由。中国是世界羽毛球整体实力最强的国家,有顶尖水平的队伍和庞大的羽毛球爱好者大军,理应以更大利益为重,为世界羽毛球运动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主动避免不可为或不可提倡的做法,能夺取金牌,也具有强者的风范和气度,才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 />
不能总让选手们承担后果,总让选手们成为公众不满的标靶。细想,真以赛事为生者,不是选手们,而是官员们。

这些天睡觉晚,与小女一同观奥运赛事,感受小女情绪起伏,感觉维持心态平衡不易。

其实,岂止孩子,赛场内运动员们就能淡定?赛场外官员们能淡定?国际奥委会能淡定?媒体能淡定?观众能淡定?谁能淡定?

一位朋友,早先在体育界做事,现在媒体业,看透而参透,淡然而淡定,几年前提醒:体育赛事和运动锻炼是两个概念,赛事是商业,运动是健康。

伦敦奥运会,让人感受一种气息,暂且不认定是否就是商业,至少是功利;感受一种强势,暂且不认定是否就是专项机构强权,至少是官僚化,一定程度上让人没法理解和理喻。

羽毛球,赛制设置、规则执行、行为守则监管,如果到位,如果动态落实,何至于4对女子双打选手一同遭受处罚。4对选手,3个国家,涉及两场比赛,不是偶发事件,几乎可以算作群体事件。

遭处罚者中有一对中国选手,自然让国人痛心。

针对4对选手,启动调查时,世界羽联援用了一条,即“场上行为明显有害于羽毛球运动”。这一条,除了适用于选手,如果隐去“场上行为”限定,同样适用于裁判和官员。以至于,这次事件中,处罚决定作出前,多出一种议论:羽毛球今后是否还应该继续留在奥运会。

这次事件,选手们该检讨,向观众检讨,向球迷们检讨。这次事件以后,无论是这些选手,还是其他羽毛球选手,相信不会再做同样的事。

对涉事选手们个人,无论属于哪一国,公众似应宽容一些。她们除了赛后付出代价,赛前付出更多。最大的伤害,持久伤害,她们正在承受,还将继续承受。

选手们终有退役时,带着记忆,带着荣誉或羞愧。为一代又一代选手,也为今后赛事、为观众、为球迷,组织比赛、规范比赛、评判比赛的裁判和官员们同样应该检讨,做体制性检讨,不能总让选手们承担后果,总让选手们成为公众不满的标靶。

细想,真以赛事为生者,不是选手们,而是官员们。

观赛不淡定,除了比赛输赢、除了国家荣誉,一些事情,似在赛场以外的操纵中。

' />
由于在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赛场上消极比赛,包括排名世界第一、被视为夺冠最大热门的中国选手于洋和王晓理以及其他三对选手都被取消了奥运会参赛资格。

这样的结果让人遗憾,却并不意外。虽然针对质疑,一些选手作出了“保存体力”的辩解,但双方失误频频,击球不是出界就是下网的场上表现,让这种辩解十分苍白。更重要的是,故意求输在竞技场上早就不那么新鲜,国内的足球、篮球比赛中如此,2003年世界女排锦标赛,陈忠和率领的中国女排也曾做出和于洋王晓理组合相似的选择,当时为了避开不愿碰上的对手,中国队消极比赛,引得舆论哗然。

让球风波面前,中国的态度十分鲜明。风波刚一发生,中国体育代表团即责成展开调查,并表示“反对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的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行为和做法”,新华社更发表措词严厉的评论文章称“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了!”

这样一种反应理所当然。当我们从视频上看到选手在赛场上离谱的低级失误,听到观众震耳欲聋的嘘声,目睹裁判近乎请求地希望选手打出一场正常的比赛而最终未能如愿时,估计很难不同意国际羽联主席于风波之后的一个判断:这是一令人深感羞耻的事!

为什么会为之感到“羞耻”、“丢人”?诚如新华社评论所云,“这类做法骨子里戕害了体育精神和道德,是赤裸裸的为金牌而金牌行为,而且极不尊重观众,最终即使赢得金牌,也会广遭诟病。”另外也需要指出,因为消极比赛等于是对观众智商和基本判断能力的侮辱,对一个运动项目来说,其杀伤力可能无与伦比,利用消极比赛的手段即使能够夺得金牌,也必然破坏这项运动的魅力,尤其是像羽毛球这样相对小众的运动,选手的怠战极有可能导致“粉丝”的流失。一旦观众越来越少,这项运动还能在奥运继续生存下去吗?

但出人意料,风波之后,媒体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投票者认为故意输球是一种“战术手段”,“无可非议”。一边是羞愧,一边是淡定,这种分裂的现象其实十分正常,因为其反映出公众对“金牌与国家关系”、“目的和手段”等问题认识的复杂化,同样处于风波中心的韩国,他们的网民对本国选手的态度也是各趋一端。

故意让球,消极比赛,让一场比赛缺乏起码的可观赏性,这样的行为是否真的“无可非议”?只要做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就能了然,如果把那些投票支持消极比赛的人放到赛场上,亲身体验一下那种不被尊重、近似遭戏弄的感觉,他们是否还会坚定地认为,这种行为“无可非议”?至于“为了国家”云云,新华社署名文章的反问甚为有力:国家真的如此需要这样的金牌吗?

新华社评论指出,在“唯金牌论”的影响下,“我们竞技体育界的个别官员和教练,把比赛的输赢看得重于一切,为了金牌,常常做出令运动员形象受损,缺失体育精神的事情。”而现在一些人士对消极比赛的宽容,则表示金牌至上的恶果持续膨胀,已经超越了体育界,它将导向社会进入到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的价值迷误中去。

让球风波类似事件一再发生,反思“唯金牌论”,最重要的应该是让附着于金牌的利益有所减轻。面对一个斩获国际比赛尤其是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及其教练,我们早已习惯了烈火烹油式的物质刺激。当金牌所体现的荣誉意义日渐淡化,转而成为丰厚物质回报的象征时,也许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人们把金牌视为一切。

体育原本应该更纯粹一些。同样是在奥运赛场上,在没有任何夺金希望的情况下,尼日尔首位奥运赛艇选手吉博·伊萨卡用比多数对手慢了1分多钟的时间完成比赛。当别人都比完后,他还在那里默默地划着,长长的赛道上,留下一道水迹。他获得了2.5万名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选手不单是在展示人类可以更快更高更强,也必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运动的快乐。

' />
昨晚,伦敦奥运会涉嫌消极比赛的8名羽球运动员被取消参赛资格。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在内的四对选手涉嫌在小组赛中消极比赛以选择淘汰赛对手,遭全场观众强烈质疑,被指控“未尽全力争取胜利”。

看过比赛录像的人,很难不把“涉嫌”二字去掉。球员们低级失误频频,比赛节奏缓慢,如果规则允许,比赛双方恐怕会抢着向对方投拍认输。

也许,国羽有千种委屈万般无奈,能为消极比赛找出一堆理由。比如本届奥运规则的改变,将单淘汰赛制改为小组赛加淘汰赛,客观上使队员可以选择对手,自己不这么干就会吃亏;且金牌本来就是竞技体育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只要合乎规定,一切无可厚非;比如,各个比赛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消极对待比赛的现象出现,为何独独羽球此次广受质疑?

这些理由,听来或许都有那么几分道理。但她们所不明白的是,在奥运赛场,运动员的职责,并不仅限于对自己、对胜利负责。在这场闹剧中,她们既没有完成职责的下限赢得比赛,更没有为观众奉上精彩的比赛。

一方面,消极比赛首先违背的不是体育精神,而是契约精神。现代赛事中,运动员和买票进场的观众之间存在着默认契约,即球员有义务尽可能奉献精彩的比赛以飨观众。过于沉闷消极的比赛可视为对观众的单方面违约,这是比赛招来全场嘘声的最直接原因。另一方面,消极比赛的运动员对规则倒背如流,却在奥林匹克运动的最高原则下做了“灯下黑”。她们忘了自己在开幕式上默许下的奥运誓言:“为着体育的光荣和本队的荣誉,我们将以高尚的体育精神参加各项比赛。”

纷繁复杂的现代体育世界中,要保持高尚绝非容易的事,时时念及体育精神由此更显必要,正所谓“求乎其上,得乎其中”。而如果总是以底线标准要求自己,体育精神的丧失就只是时间问题。

“高尚的体育精神”不是一天之内被忘掉的。消极比赛在昨天毫不掩饰地大行其道,而在此之前,人们记忆犹新的是,羽球队的各种“让球”和“战略性退赛”早已打着“合乎规则”的旗号一再重演。也许,昨天的比赛,羽球队能有所顾忌略加收敛,哪怕认真点多发几个过网球,都不会引出如此轩然大波,世界羽联判定“消极比赛”的难度也会增大。只是,这些注定只存在于假想中。这样的比赛已经变得太过习以为常——在“合理利用规则”的阴沟里待久了,不但不再觉得臭,也不会再记得在五环旗下对全世界的许诺。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对运动员说:“你们是大家的榜样。”羽球赛场上“利用规则”的现象井喷,多场消极比赛你方唱罢我登台,这恐怕与强大的中国羽球长期形成的示范效应难脱干系。

对取消8名运动员的比赛资格,世界羽联和国际奥委会这次下了重手。中国体育代表团对这一处罚结果表示充分尊重,“于洋/王晓理赛场上的这种行为,违背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和体育公平竞争的精神,中国代表团对此感到痛心,并坚决反对、严厉批评这种行为”。

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认识是到位的。这是一张已经迟来很久的罚单,迟来好过不来。否则,中国体育丧失的,将远不仅止一枚奖牌。

(作者系资深体育评论员)

' />
伦敦奥运会开幕几天了,总体来说比赛顺利进行。但是,接二连三的乌龙事件的出现,让人为伦敦奥运会捏着一把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致辞用了一个词:无可比拟。这是对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充分肯定。然而,这几天来,伦敦奥运会的乌龙事件似乎更是“无可比拟”。正因如此,笔者有些“杞人忧天”:伦敦奥运会千万不能毁于“细节末节”。

中国16岁的游泳运动员叶诗文获得400米混合泳冠军,同时打破奥运会纪录,这本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哪想到英国媒体竟然喧宾夺主,要求奥委会对叶诗文进行药检。药检就药检吧,国际奥委会和英国奥组委还了叶诗文一个清白。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后,澳大利亚广播电台主播萨莱斯和记者本奈特又对此事提出了新的看法。本奈特认为,目前的检测结果不足以证明叶诗文未服用禁药,很可能是受助于现有的检测仪器和技术手段不够先进。看来,英国媒体捅下的这个漏子,反倒打了英国人的脸——检测仪器和技术手段都远远“落后”。真是“得一鼻子灰,找不到人吹”。早知今日,何必质疑?

不是笔者作为中国人故意要看英国人的笑神,而是伦敦奥组委确实不太注重细节。从挂错朝鲜女足的国旗,到匈牙利国歌走调;从裁判屡次改判,到篮球馆居然没有洗手间……这一系列问题,不管说是低级错误也好,还是失误也好,反正全世界人民除了记住伦敦打的“莎士比亚牌”、“田园风光”和“工业革命”等之外,也深深地记住了伦敦的无数乌龙。

这不,还有好事者,居然在《搜狐体育》罗列了伦敦奥运会的“十大乌龙”,除了前面的几件乌龙事情外,还有诸如“耍赖也有奖”、“花钱申诉换奖牌”、“领奖台太袖珍”、“奖牌价微”、“亚军分等级”和“大巴迷路”等。其他乌龙不必细说,就举其中一个例子吧。

7月31日,巴西柔道选手菲利普-基塔获得了本届奥运会男子柔道60公斤级铜牌。结果,他在更衣室内不慎将其摔坏,他希望奥委会能帮他更换新的奖牌,奥组委也同意了这一要求。为什么会同意呢?原因是奖牌低廉。据说伦敦奥运会金牌含金量仅1%,价值约合650美金;银牌约93%的银,价值约合335美元;铜牌则价值不到“5美元”。伦敦要办一届节俭的奥运会,这无可厚非。但节俭变成了抠门,无疑令参赛运动队尤其是获奖运动员心里不爽,当然也令全世界人民心里不爽。

细节决定成败。伦敦奥运会赛程尚未过半,居然出现这么多咄咄怪事。这些怪事,要说是什么大问题也算不上,无非就是一些瑕疵和污点。但是,瑕疵和污点多了,无疑影响伦敦奥运会的整体形象。就像一个人脸上有麻子,一点两点无伤大雅,但密密麻麻的都是麻子,肯定有伤大雅。接下来的日子里,希望伦敦奥组委不断改进工作,少出甚至不再出现乌龙事件。如果伦敦奥运会毁于“细枝末节”,不但得不偿失,而且很不值得。

' />
新华网伦敦7月31日体育专电(记者 杨明)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了!

伦敦奥运会羽毛球女子双打赛场上,排名世界第一的中国选手于洋和王晓理在A组最后一场比赛中,对阵韩国选手郑景银和金荷娜。赛场上居然发生了谁都不想赢球的怪事!这个反常现象令全场6000余名观众发出阵阵嘘声。

迄今为止,这是伦敦奥运赛场上首次发生的观众集体嘘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

此事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个:赢得这场比赛的一方,将很可能在上半区进行到半决赛中,遇到另外一对中国组合。两对中国选手如果提前相遇,互相残杀将不可避免。而韩国那对选手,也面临着相同的局面。第二种:于洋赛后说:“明天就是淘汰赛,我们小组已经出线,希望有更好的体力参加淘汰赛。我们非常希望在每场比赛中给观众带来精彩表现,但既然我们已经出线,不想把体力和精力耗在小组赛中。”

两种原因一个是明,一个是暗,到底哪一个更接近真实,答案自在人心。

不管是何原因,现场观众很受伤害。本来花钱想看一场精彩对决,但看到的却是双方莫名其妙的发球出界和回球下网,虽然比赛监督走进场内提醒双方,但情况并无明显改观,最终,在观众的震耳欲聋的嘘声中,中国选手以11:21和14:21败给韩国对手。

一名英国观众情绪激动地说:“这简直就是业余比赛,完全在国际水准之下。中国是体育大国,应该给其他队伍做个榜样。”

今天这种场面,对于中国观众并不陌生,使人联想到以往一些类似现象。主动求输,在国内的篮球、足球赛场上出现过,在女排的国际赛场上有过先例,中国羽毛球队为了保名额、双保险,以往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故意输球以避开强手,这种现象在中国体坛已经见怪不怪。这类作法的确不违反比赛规则,常常被解释为聪明的策略和战术,既然规则允许,对保金牌有利,为何不能采取?

但是,这类作法骨子里却戕害了体育精神和道德,是赤裸裸的为金牌而金牌行为,而且极不尊重观众,最终即使赢得金牌,也会广遭诟病。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本届开幕式上讲过一句话“赢得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赛”。

受“惟金牌论”的影响,我们竞技体育界的个别官员和教练,把比赛的输赢看得重于一切,为了金牌,常常做出令运动员形象受损,缺失体育精神的事情。其实,我们的运动员往往是无辜的,他们也是受害者。

今天赛场上发生的一切,值得我们反思和警醒。现场6000多名观众的嘘声代表了什么?我们是保一块金牌重要,还是维护中国形象,弘扬奥运精神重要?

' />
伦敦奥运会上,16岁的中国小将叶诗文继首日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方式夺得女子400米个人混合泳金牌之后,又一举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

可是,据说有技术分析显示,她在400米混合泳的赛后分段统计中,最后50米竟比男子游泳好手罗切特快0.17秒,这在外媒看来不可思议。于是400米赛后,她接受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药物检测。英国奥委会主席科林-莫尼汉勋爵7月31日出席新闻发布会时表示,叶诗文已经通过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药物检测,“她是清白的,这就是现在我们的结论,她的才能应该得到认可。”看来,先前的质疑和检测,也并非坏事,只能再一次证明,叶诗文不仅具有闪电般的速度,还具有无瑕宝玉般的纯洁!

无奈,在夺得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的发布会上,叶诗文再一次成了外媒质疑的众矢之的。所有外媒都瞄准了叶诗文的禁药疑闻狂轰滥炸,其中一个约50岁的外国记者更是赤裸裸地问道:“你到底有没有使用兴奋剂获得金牌,请你正面回答我还有你的粉丝,只要回答有还是没有!”这是一个极不礼貌的提问,清白无辜的叶诗文直视这名记者,不卑不亢地回答:“没有!”随后,这名记者起身离开发布厅。

类似责难和非议表明,一些外籍人士对中国人所创造的体坛奇迹仍存在不小偏见和误解。不过,正当一些西方记者就兴奋剂话题围攻叶诗文时,央视著名评论员韩乔生挺身而出,帮叶诗文解了围:“叶诗文虽然个子小,但她却有个大马达,她的澳大利亚教练认为叶诗文完全没有问题,并且有能力达到这个高度。”

对此,国内网友指斥西方人有“酸葡萄心理”者有之,批评西方媒体缺乏职业底线者有之,力挺韩乔生大义喝退西方记者的亦有之。各种争议都很正常,各种冲动也都可以理解,但我觉得,中国人、中国运动员在走向世界时,不要为此过于生气,对仪器的检测、语言的“检测”都要学会适应,毕竟实力最终会说明一切。叶诗文就通过检测证明了清白,她没有使用兴奋剂;她通过与西方记者的交锋证明,她是泳坛一朵纯洁的奇葩。

也许有些考验是必须经受的,那位退场记者提问尽管带有偏见,但仍然不过是一个刁钻记者的职务行为,大可以理直气壮心平气和地对待。检测更过硬,问问更清白,真的假不了。经此一劫,叶诗文更能征服世界,如今不仅英国奥委会官方为她正面辟谣,国际泳坛的众多名人也都对她刮目相看,国际主流舆论也出面力挺,这就是清白的魅力。

' />
中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周俊在伦敦奥运会上三次试举失败而无缘奖牌,部分媒体报道时使用了“耻辱”一词。7月31日,云南《都市时报》就此专门向周俊登报致歉:你(周俊)既已上场并全力以赴,已是我们的英雄。

如果足够真诚,这封不算太晚的道歉信应该多少可以平复一下周俊受伤的内心,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促使所有人对我国竞技体育进行全方位省思。如果能借着伦敦奥运的契机进行理解和反思,也许未来能改进对中国职业运动员的培养。

我国一些职业运动员的第一种艰难是,要么你是冠军,要么你就一无所有或一无是处,哪怕你拿了银牌。这次奥运会上,56公斤级举重选手吴景彪拿了银牌,却几度落泪并鞠躬致歉,称自己“愧对祖国”;与易思玲参加同一项目的喻丹拿了铜牌,也说“对不起”。

我们的运动员拿不到金牌就几乎等于失败,所以连拿到银牌的吴景彪都要说“对不起”,没一点成绩的周俊当然就是“耻辱”了。更有甚者,当运动员预期能拿到冠军又意外失手后,还会殃及父母和家人,这正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对应,不过,痛失金牌后的世态炎凉可能更甚于拿到金牌。当预期的金牌拿不到手时,不仅运动员备受冷落,就连被地方体育官员接来观赛的运动员父母也再无人过问,更没人送老人回家。

运动员拿了冠军就有完美的人生并衣食无虞吗?未必。这就涉及我国职业运动员的第二种艰难——退役后生存艰难。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对获得金牌的运动员奖励9000元,到今年奖50万元,奥运冠军的奖金在28年间涨了82倍。如果再加上各省市和企业的奖励,如今一名夺金的运动员至少会获得150~200万元的奖金。

如此巨奖当然可以解决一名运动员后半生的生活,然而,对于所有中国职业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只有专业技能训练,没有生存本领或职业谋生手段的训练——这种巨奖可能也无济于事。当坐吃山空成为无情现实之时,这些金牌得主的生存就举步维艰了。一项对奥运会金牌运动员后期生活状况的调查和统计显示,尽管退役后有的从政、有的经商、有的当教练,但只有6%的人能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其竞技体育技能只是屠龙之技,没有其他可以谋生的技能。

此外,做一名职业运动员还需要切断、淡化和压抑个人情感,而且这很多时候是强迫和被迫的,运动员有时甚至要表示感谢。例如,吴敏霞的母亲患乳腺肿瘤,有关方面却对她隐瞒了8年;羽毛球运动员王晓理的外婆因病去世,直到汤尤杯结束才告诉她,以至她当场蹲地痛哭:“你们知道,就我一个人不知道。”

当一个同胞选择做职业运动员时,几乎就选择了“大义灭亲”和生活于“善意的谎言”中。正如喻丹所说,“家里人为了不让我担心,有什么事一直不跟我说”。

这些,都使我们的职业运动员难以达到快乐运动和享受奥运的境界。而国外以俱乐部方式从事体育运动的专业运动员,却有足够多的个人选择。

在北京奥运会上,刘翔的对手梅里特的奶奶去世,他选择了退赛;在2012年的蒙特卡洛大师赛上,德约科维奇在训练场上收到祖父因病去世的消息,但他选择用继续比赛来告慰离世的至亲,他说:“我有过退赛的打算,但是我随后意识到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生活都还要继续下去。我知道自己无力去改变任何东西,生活总是不断带给你一些东西也不断带走一些东西,这是生命的正常轨迹。”

当一名职业运动员能不被“善意的谎言”欺瞒,而且能独立决定自己的运动生涯和怎样参赛、退赛时,他就不仅拥有了自己的权利并被尊重,也能锻炼并获得最好的生存能力。而这,正是本土职业运动员最为欠缺的。

' />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更多观点:

不能让体育精神在利益博弈中落败

意料中的周俊失利为何难避免

周俊的“机会”与祖尔菲亚的“没机会”

本网热词:伦敦奥运会

据报道,又一位“中国姑娘”为哈萨克斯坦夺得奥运举重金牌。这位叫马内扎的姑娘,中文名为姚丽,来自辽宁阜新务欢池镇。但她在夺冠之后却否认自己与中国的关联。此前,为哈萨克斯坦夺得举重金牌的祖尔菲亚,是湖南永州道县的举重选手赵常玲,一度也不愿意提起与中国有关的话题。据知情人透露,两位都是因“养狼计划”交流出国。

“为何帮他国夺冠”是伪问题

祖尔菲亚和马内扎夺冠之后,一些网民质疑,国家为什么把最好的选手送出去帮别的国家夺冠?其实,这是个伪问题。竞技体育存在很多变数,没有谁一定就是冠军,否则,也就没必要再进行比赛了。不能因为现在的结果,就推测这是早就规划好的“阴谋”。

事实上,据知情人透露,祖尔菲亚及马内扎当初在国内训练时成绩并不突出,如今在哈萨克斯坦教练的指导下成为了奥运冠军。每个冠军的背后,都少不了选手和教练的汗水和智慧。由此而论,这两名选手夺冠,本就不该被当作全是中国的“功劳”。

其实,体育本来就是不分国界的,不必因为金牌旁落,就开始大加批判运动员的跨国交流。任何运动项目,如果一家独大,都未必是好事,不利于项目的长远发展。这也是当初有“养狼计划”的初衷。从某种意义来说,金牌旁落正是实现了交流的初衷。有了外部的压力,更有利于发现内部的问题,共同推动竞技项目的发展。这恐怕比本国选手毫无悬念地包揽金牌更有意义。 □喻辛(媒体人)

运动员的顾虑或因“养狼计划”

“养狼计划”源自于中国乒乓的发展战略,后为举重等多个奥运大项借鉴。“养狼计划”一般指对某项目具备垄断优势的国家,将本国从事这一项目的冗余运动员输出到别国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加该项目的国际竞争氛围,避免因为一家独大的格局而影响该项目在奥运会上的生存空间。

在此过程中,“养狼计划”往往还能同时带来两方面的利益,一是在国内打不上比赛的优秀运动员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二是通过输出运动员增强国与国之间的体育交流、增进国家间的友谊——比如本届奥运会,哈萨克斯坦就受益非浅,事实上该国有一大批举重运动员来自中国。

只要不违反国际奥委会的参赛规则(入籍满三年),原属于中国的运动员代表别国参赛其实无可厚非。事实上,归化(某个人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在国际体坛是非常常见的现象,这届英国代表团就有多达11%的人是归化到英国的。

“养狼计划”有别于一般归化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较大规模的归化行为,且个人色彩较淡(虽然肯定是运动员自愿的),相应地带上了一定的行政行为的色彩。所以,相比一般的个人归化,更容易引发争议,而这可能也是运动员避谈国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麦卡(体育评论员)


运动员跨国交流何必遮遮掩掩

这些交流到国外的选手“谈中色变”,令人唏嘘。

不管怎样,作为国人来说,对这些在异乡拼搏的选手,还是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宽容。不得不说,对很多金牌情结浓厚和民族意识强烈的国人来说,还缺乏足够开放的视界和宽广的胸襟。对祖尔菲亚和马内扎,网络上也不乏一些批评和嘲讽,似乎入别的国家国籍,已经是“欺师灭祖”;再和中国人争夺冠军,更是“十恶不赦”。

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之下,也就难怪这些选手心存顾虑。实际上不仅这些选手,他们的家人往往也承受巨大压力。祖尔菲亚夺冠之后,她在湖南老家的父母就刻意低调,担心女儿代表别的国家拿了冠军,群众不理解。

不过,两位选手如此有默契地对自己曾经的身份讳莫如深,除了个人顾虑之外,有没有别的原因?当初组织他们出国交流的相关部门,其实应该站出来有所解释。运动员的跨国交流,应该是堂堂正正的,让人如此雾里看花,有违体育精神。 □吴志峰(职员)

乒乓当年“狼来了”,有点意思,后来“养狼计划”听着就怪怪的;最早怕女乒出国改籍,现在恨不得都出去;女子举重一开始金牌全包,后来学会让一让,现在直接输出选手——这些都是为了保项目,保项目就是保金牌数,但苦了那些为此付出青春的少女……周俊好歹去了奥运,哪天项目取消,她们干什么去呢?

——苏群(《篮球先锋报》总编辑)

所谓“养狼”,到现在为止,看到的仅仅是中国选手摇身一变,成为他国选手,在各种国际大赛上与昔日的队友、同胞争金夺银。然而,她们为她们所代表的国家普及乒乓球运动、女子举重运动到底带来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中国来说,保留项目也只不过多得几块金牌,意义又有多大?

——严阳(教师)

' />
消极比赛既不公平也不正当,而且还欺骗了观众,明显违背了《奥林匹克宪章》,的的确确是在让奥林匹克精神蒙羞。

8月1日,据报道,国际羽联和奥委会共同决定关于中国组合于洋/王晓理、韩国组合郑景银/金荷娜、河贞恩/金敏贞和印尼组合波利/梅来娜等8名运动员“行为不端”的指控成立。她们将以“消极参与比赛,未能尽全力争取比赛胜利”的名义,被取消继续比赛的资格。昨日,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充分尊重世界羽联的处罚决定。

无论是何原因,消极比赛的行为都不光荣,比赛现场温布利体育馆内观众席四起的嘘声足以证明。而三个国家8名运动员“消极比赛”的动机也很明显,就是为了在之后的比赛中不与强手或本国对手相遇,从而提高获得奥运金牌、奖牌的几率。

由于涉及有可能奥运夺金的两名中国运动员,这次指控在中国观众中引起激烈争论。很多人为本国运动员涉嫌消极比赛感到羞辱,但也有一些观众则认为,只要合乎规则,为了国家集体利益,为了取得最终胜利,运动员让球的行为在可容忍的范围之内。

通过输球的方式去赢得金牌,在“金牌至上”的前提下,这一手段似乎颇具“正当性”。中国人自古推崇谋略,为了取得最终的胜利,可以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田忌赛马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而韩国、印尼选手也涉及其中,也说明这种功利的竞赛观有着广泛的“国际群众基础”。

但问题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不是一场强者间血腥的战斗,夺取金牌也不是各国参加奥运会的惟一目的,而运动员更不是国君饲育的赛马。《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而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的灵魂。消极比赛既不公平也不正当,而且还欺骗了观众,明显违背了《奥林匹克宪章》,的的确确是在让奥林匹克精神蒙羞。

事后有人说是小组赛赛制使然。可是不要忘了,实行先小组赛而后淘汰赛赛制的体育运动项目多了。比如前段时间的欧洲杯,西班牙队在小组出线的情况下,最后一场比赛完全可以通过放水阻止意大利队出线,可是,西班牙队没有这样做。

谁都知道,在金牌和冠军之上,还有一种体育精神在。

在赛场上,得金牌升国旗确实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但表现出真正的竞赛水平,弘扬出奥运精神,同样也是在展示国家形象和公民素质。它们更重要。

此次事件发生后,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中国奥委会历来提倡在体育比赛中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弘扬公平公正竞争的体育精神,反对任何理由、任何形式的违反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行为和做法。

昨晚,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示,目前正在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将根据调查结果做出相应处理。民众对此心里还有疑问,难道消极比赛仅仅是两个小将自己的行为?背后还有没有人为此负责?

相信,有关方面调查此事,捍卫奥运精神并不难。可是,从此事所激起的舆论争议来看,如何让一些民众、运动员、教练员,消解“金牌至上”情结,放弃对消极比赛正当性的认同,要做的事并不轻松。

' />
当中韩两国的游泳名将孙杨和朴泰桓在伦敦奥运的泳池中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时,不少围观的摇旗呐喊者,却在赛场之外制造着一起充满口水的“孙朴之争”。

先是伦敦奥运开幕之前,某著名网站或有意或无意地曲解了韩媒上朴泰桓的原话,称“孙杨来奥运是个错误,只为衬托我而存在”。这句与朴本人原意完全不符的引语,被其他一些中国媒体以讹传讹地转引,虽有网友辟谣,仍在微博上获得了极高的转发量。

孙杨夺得400米自由泳冠军后的访谈原话,也被捏造出一句“我打败了所有韩国人,这枚金牌打破了韩国人和韩国媒体对中国游泳的羞辱”,同样以讹传讹地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甚至有网媒将孙杨夺冠夸张成“完胜中韩大战”。

再是男子400米自由泳预赛中朴泰桓最初因被判起跳犯规而取消成绩,一家韩国媒体在言语间暗示“中国裁判”不公,后虽另有别家韩媒承认该报道失实,但前一条新闻被转译到国内后引发众多国人的愤怒,一些中国媒体在报道中直接以“泼脏水”、“羞辱”、“挑衅”等词语不加区分地形容这家“韩国媒体”所为。

此外,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韩国网络媒体Dailian一篇言过其实的报道,称孙杨“以朴泰桓的热血粉丝自居,发型、穿衣习惯等都是在模仿朴泰桓”,这段文字被翻译过来后,又极大地激起不少国人的愤怒,在微博上获得大量转发。吊诡的是,很大程度上,这种原本在韩国并不主流甚至得不到多少关注的声音,进入中国后却获得了广泛得多的传播和影响。

事实上,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上述网络传播现象,并不仅仅出现在这场“孙朴之争”当中,在近几年来网络上受人关注的所谓中韩文化之争中,也极其盛行。

比如,韩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江陵地区“端午祭”,由该地区的祭礼、舞蹈和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却被众多国人误解为是跟中国抢夺“端午节”;一些在韩国其实并不主流的民间学者主张“李白是韩国人”、“汉字由韩国祖先发明”等毫不主流的观点,同样在转译到中国后获得了完全不成比例的传播力,被渲染,被扩散,导致众多国人误以为韩国民众也大多持有这些错误观点。

不理性的媒体,将不理性的声音,不理性地放大,种种在传播中形成的扭曲,其中当然有媒体的误导和失责,对此,中韩两国媒体都有需要反思之处。这样的扭曲,让许多国人形成对邻国的刻板印象,既在网络世界里制造着无意义的充满火药味的口水,也在现实中对两国民众的沟通和情感造成伤害。

然而同样令人忧心和警惕的是,这些极具误导性的信息,却为何能在国内获得如此广阔的市场?

这些大多为搏取眼球和点击的传播行为,迎合和煽动的究竟是什么?是对邻国进行故意妖魔化的欲望,还是某种无意识的迫害妄想?不得不说,某种程度上,它们满足了不少网民某种病态的快感。

或许,伦敦竞技场之外发生的这起“孙朴之争”,透露出一种令人担忧的情境:一面是中国的崛起,实力大增,体量膨胀;一面却是某种受迫害意识依然潜藏在民族心理中,导致国人对外界的误读误判,为中国的崛起平添摩擦和冲突的风险。

在顶级体育赛事中夺金拿银,早就让中国人彻底摆脱“东亚病夫”的形象,但无需讳言的是,不少国人还未能彻底走出“东亚病夫”式的心理阴影。

' />
北京时间7月30日凌晨,伦敦奥运男举56公斤级激烈角逐,中国选手吴景彪“发挥失常”获得银牌。赛后吴景彪难掩失落,面对央视的镜头,他突然鞠躬道歉泣不成声,为控制自己的情绪,更是连声怒吼,称银牌对不起大家。(7月30日腾讯体育)

这一幕再度掀起了对 “奥运体育精神”的讨论,有声音认为,吴景彪太失态了,这表明他在对待体育运动时过于功利,奥运精神不该如此。

那“奥运精神到底”是什么呢?重在参与?这固然没错,但在竞技体育上,没有争胜之心,何来“更高更快更强”的突破,既上竞技台,怎能没有胜负心。作为竞技运动员来说,有极强的好胜心有什么不可以呢?奥运精神要求的是公平竞赛,只要运动员没有因为求胜干扰对手扰乱秩序,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失利后的失落,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假如运动员们完全没有胜负心,不看重成绩,比赛怎能激烈?那奥运会还不如改叫“表演会”罢了。

事实上,在体育赛场上,因为对竞技状态不满意而失态的事例多了去了。当年中日围棋擂台赛中,在输给聂卫平后,日方三名棋手藤泽秀行、小林光一、加藤正夫就痛苦不堪,甚至于剃光头向国民“谢罪”;世界足坛的顶级教练穆里尼奥,在比赛失利后也曾多次有拒绝出席新闻发布会的举动;即便是国际足坛巨星、公认的运动员典范、“乖乖男”梅西,也曾有在比赛中把球踢向看台的不冷静行为,至于马拉多纳在阿根廷队失败后的哭泣,更是曾经让无数中国球迷心碎。比较起来,吴景彪因不满意自己竞技状态,赛后嘶吼发泄的举动,有什么值得大为鞭笞的呢?至于认为是不是对不起教练也罢,对不起家人也罢,对不起国家也罢,无非是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下的个人表达,强要说这个真那个假,有意思吗?

有人认为吴景彪表现得如此 “痛苦”,是因为“胜王败寇”的观念深入人心,才导致他即使夺得了银牌也依然“失态”。那么这恰恰说明,该转变观念的是我们,而非有极强求胜之心的吴景彪或是他的教练班子。在本届奥运会男子气步枪赛场上,有“千年老二”之称的五朝老将谭宗亮依然得以披挂上阵,这本身已经说明,官方正在试图淡化“金牌崇拜”的情节,可我们呢,是否已经从“金牌崇拜”转向了另一个极端?(海峡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