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城市在接受考验的时候,恰恰已经获得了走向更完美、更发达、更现代的契机。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为远景目标的北京,正在经受这样的考验。

当极端天气来临时,人口稠密的特大城市,采取什么样的应急救援,考验这座城市的应急能力,也是衡量城市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参数。

61年来的最强暴雨,试图对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大城市进行“系统性”的瘫痪式袭击。暴雨当前,全城紧急进入应急防汛状态,交通、公安、消防、防汛、排水、急救等多部门迅速联动,进行了“反瘫痪”式的全方位应急救援。

从暴雨到暴雪,极端天气往往会给城市正常运行带来破坏性、阻隔性的瘫痪恶果。应急救援首先就要能突破这些瘫痪性的壁障,为遇险的生命搭起安全之港,为城市运行疏通生命之道。缺乏科学的指挥和高效的执行,就很难维护大城市的尊严与颜面。这一场暴雨考验了北京的应急救援体系,也见证了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信心和决心、实力和潜力。

危难时刻,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人口素质。有一对母女在暴雨中艰难跋涉,一位陌生开车人见状便将她们送回了家。需要拖拽被淹车辆,一名警察喊了一句“谁来帮忙拉一把”,几十人冲上来帮助。雨水把没有井盖的陷阱遮蔽了,一名男士背起身边的人送过马路,因为他“熟悉这段路况”。这种守望相助的品质,正是世界性城市的一个基本特质。

暴雨面前有一个细节更加令人感慨和深思。网民反映,有交通协管员给遭遇强降水熄火停在路上的车贴罚单。对此,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在突发灾害降临时这种处罚是错误的,所贴罚单作废,已责成市交管局处理此事,并感谢广大网友的监督。这种对错误的及时纠正,正是让北京前行得更快的动力。

没有一座城市是完美的,走向完美城市的过程,都是面临这样考验那样冲击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而不断进步的过程。很多城市自认为很完美,是因为它还没有遭遇各种极端条件的考验。很多城市在接受考验的时候,恰恰已经获得了走向更完美、更发达、更现代的契机。把“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为远景目标的北京,正在经受这样的考验。

为着这个美好远景,北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通达目标的现实路径,把“城市建设管理要让群众更便捷、更舒适、更安全”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予以强调。在这个意义上,建成更加科学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建成更加高效的城市排水系统,不仅是罕见暴雨给予这座城市的有益启示,也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 />
这种豁得出命的精神,不是一刻就炼成的,只有在平常时候累积,才能在关键时刻涌现。

平常时候,有的人该工作工作,该休息休息,和其他人似乎没有明显不同。但在关键时刻,别人避险时他们必须迎上去,别人救险时他们必须冲在前。21日北京罕见的一场强降雨,便是这样的关键时刻。各级党员干部、全部交警7000多人顶在一线,抢险救命于危难之中,但他们自己的生死却必须置之度外,需要牺牲时必须牺牲。

燕山公安分局向阳路派出所所长李方洪便是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豁得出命,把危险留给自己,历7个小时救出60多名群众,最后被带电的斜拉钢索击倒而英勇牺牲。人何不惜命?但救命为义,命与义相抉时,舍命而取义,这是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一种价值,是许多优秀党员干部愿意用生命去捍卫的一种精神,是党员干部们应当坚守的一种理念。

正是在这样的生死考验中,作为党员干部与普通人的不同处、作为优秀党员干部与一般党员干部的差别处,便鲜明地凸显出来。

当李方洪牺牲的消息在微博上传出后,微友们纷纷转发和评论,表达对他的敬意。“这一夜,北京没有小人物”“中国因有你们这些为民的英雄,我们而不感到害怕”“此时再多的泪水都无法表达心中的难过与感激之情,向英雄致敬!也向所有战斗在一线的朋友们致敬,你们都是我们心中的英雄”……微友们不吝情感写下这些真挚的文字,正是因为被关键时刻豁得出命的精神所感动。

然而,这种豁得出命的精神,不是一刻就炼成的,只有在平常时候累积,才能在关键时刻涌现。说到底,没有使命、责任、党性的养成,很难在关键时刻绽放党员干部的精神光芒。追溯李方洪在生命最后几个小时的工作轨迹,我们发现,正是他平常炼就的那些优秀品质,使他在关键时刻顶在抢险救命的岗位上。

这一天本该他休息,但当他发现雨越下越大时,便立即从家赶回所里,连警服都没来得及换上,便驾车前往出险地凤凰亭村。如果没有这强烈的责任意识,也许他在家就安然无事。但是百姓就要问,群众有危险时干部你在哪里?

“还是我先来吧。”这是李方洪留给所有人的最后一句话,当时他拦住了村民老于,又冲在了搜救组的最前面,几分钟后即被电线击倒而牺牲。如果没有危险面前我先上的先锋精神和带头意识,也许牺牲的就是村民老于,但是人们就会问,抢险时为什么牺牲的是群众而不是干部?

正是责任与党性,书写了党员干部的精神价值,让他们在关键时刻豁得出命,也让百姓在心中为他们留下一席之地。

' />
记者从北京市相关部门获悉,截至22日17时,在北京市境内共发生因灾死亡37人。目前,死者已有22人确定身份,其余15人正在确认中。(7月22日人民网)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令京城不复“看海”般悠闲。我们记取了那些守望相助的人群、记取了那些人性至善的场景,同样需要记取的,是交通瘫痪、路面塌陷、排水不畅、积水深厚的片段。60年不遇的暴雨,令城市有些措手不及,情理上说,似乎并不是不能理解的事,但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风险社会的应急能力,又是容不得马虎的事。

上百年前,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去年的强热带风暴“碧利斯”,令国内众多城市的基础设施“湿身”,鲜亮的城市瞬间变成灰色的“泽国”。而从今年的情形来看,暴雨里的诸多城市,似乎已将“看海”视为城市在盛夏中的寻常一景。奔跑在国际化大道上的城市,是该放慢步子了。

与其说是暴雨彪悍,不如说是城市脆弱。严格说来,脆弱的当然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的防涝智慧与前瞻思维。100多年前,德国在青岛设计的现代排水系统,很多管道沿用至今,而雨污水分流模式即使今天看来,很多城市依然难及项背。一方面,这些年,很多城市“只顾上半身”建设,“下半身”基本麻木,大楼越建越高、路面越整越靓,但地下的排涝建设、地质安全问题,始终滞后于地面上的光鲜;另一方面,内涝的背后与短视的政绩观多有关联,正因为暴雨是个概率事件,而防涝工程很可能短期难见收益,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着,于是,少数管理者宁可冒险淋雨,也不愿掏钱埋单。

有人说,天灾是个合格的验收员,真的假的、软的硬的,谁也瞒不过他的眼。也许北京是幸运的,又或者是不幸的,责任或反思自有相关部门去纠结,倒是那些艳阳高照的城市,起码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这场暴雨下在身边,又会怎样?

' />
一场北京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暴雨,让北京成为“北海”。灾难给北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暴雨中闪光的人性和人心,让北京精神得到了最好的阐释。

暴雨如注的时候,没有困在路上的北京人,很多人大概像我一样,一边心忧地看着窗外的雨,一边守望在微博上,关注着暴雨造成的灾害,转发暴雨动态和求助信息。雨中见真情:暴雨中,环卫工人像路标一样矗立在被水冲开的窨井旁防止行人落井;路人挺身而出,合力营救被大水淹在车中的车主;路上开车的人,主动亮起双闪带上被困路上的人;有人看到附近有被困者,打开家门提供方便。一个破水临产却被困在路上的产妇,求助微博获得了无数热心者的转发和援手。还有“微博双闪爱心车队”,义务接运在机场航站楼滞留的旅客进城。

这一切,没有任何官方的号召,也没有哪个舆论领袖在振臂高呼,完全是民间自发地组织和行动起来的。当看到暴雨演变成一场灾难后,公众立刻行动起来,借助于微博这个自媒体,借助每个人自身的微薄力量,凝聚成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不做旁观者,都是参与者;没有坐视者,都想尽自己一份力量做点儿什么。这种温暖人心的力量,让被困者不孤单,让参与者有力,让“路人”变成一个负责任者的形象,让一盘散沙的“网友”变成一个大写的人。

这,就是公民,还有什么比这个场景更能够准确地描述“公民”的定义?这,就是公民社会,也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群像更能够体现公民社会的美丽剪影。

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是北京一直在致力于宣传的“北京精神”。平常在路上看到广告牌上的这些宣传语时,并无太多的感觉,觉得这些词是那么笼统和抽象,那么宏大和遥远。可在这个暴雨如注的夜幕中,在温暖的微博上,在路人与网众守望相助的脉脉温情中,我真切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种北京精神。当我带着这种精神去融入微博的爱心传递和救援中时,我感受到了其他人身上的这种精神,感受到了整个社会生长的这种精神,很具体很实在。

是的,北京精神,不在官方的宣传中,不在街头随处可见的炫目广告语中,甚至也不在自上而下塑造的那些典型中,而在民间,在民众的身上和心中。北京人不会将这句话挂在嘴上,但当需要的时候,会从人们的身上以惊人的力量迸发出来;这几个字,也不是官方生造的几个大词,而是公民内生内化内在的一种美德,人们不以此唱高调,而是用实际的行动去书写。我相信,遭遇这样的灾难,不仅北京人会如此,其他地方的人也是如此;不只是北京精神如此,人的精神都是如此,这是普世共通的价值。

政府部门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不辱北京精神。派出所所长李方洪在抢救被山洪威胁的村民生命财产时,被一根带电电线杆斜拉钢索击倒,不幸以身殉职——在抢险救灾中,因公牺牲的还有房山区韩村河镇副镇长高大辉和密云县大城子镇镇长李建民。这种悲壮的牺牲,不仅仅是个案,背后是一群彻夜未眠在暴雨中保障公众安全的最可爱的人们。暴雨后,当有网友在网上反映涉水熄火车辆被贴罚单后,相关官员立即向该市领导反映了这一情况,常务副市长吉林表示,在遭遇突发灾害的情况下,对熄火车辆贴罚单是不对的,所贴罚单作废,并责成交管局处理此事——这样的良性互动值得赞赏。还有,暴雨前的多次预警,暴雨中的救援,暴雨后的信息发布,以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北京精神。

可大雨还是浇出了这座城市从硬件到软件的不少问题,政府无法回避。立水桥和莲花桥差不多是逢雨必涝,这一次更是重灾区,为什么这些地方的排水成了治不了的癌症?一场暴雨,37人死亡,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老天爷。毕竟,北京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水淹了,相比发达国家的排水系统,北京还有很大距离。还有,很多网友抱怨,这么大的雨,水都淹到半个轮胎了,排成长龙的车随时有熄火的危险,可机场高速仍在一丝不苟地收费。这样的冷漠与僵化,与民众的温情与爱心形成让人刺眼的反差。这些质疑与批评,都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听取并解决。

向北京精神致敬,向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北京精神的可爱的人们致敬。

' />
在暴雨袭城等公共危机发生时,需调动一切可调动的人力、物资和手段应对,也需要借助短信、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传播平台,引导所有的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责任。

昨日,阳光普照,空气清新,一个“高清版”的北京,让很多人产生了一种不真实感,仿佛前晚一切都没有发生。

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21日中午至22日凌晨的特大暴雨,为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已致北京约190万人受灾。截至昨日17时,在本市境内共发现因灾死亡37人。

这场61年来的最大暴雨,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多面北京”,检验着公民社会的成色。在暴雨面前,绝大多数人“守望相助”,但也有人、商业机构和公共机构幸灾乐祸,“趁灾打劫”,令人寒心。

据新华社报道,在暴雨中,北京网友自发组织起爱心车队,打着双闪开车前往机场免费运送滞留旅客。

微博网友“菠菜X6”与望京网自发组织起“望京人赴机场免费救援”车队,短短半小时集结了20多辆私家车,开赴首都机场接人。网友“何恩培”在微博中回忆,“六十年一次的暴雨,让我有幸体验‘双闪志愿者’的温情。凌晨3:30我出候机楼的门,迎面站着一个气质美女,背后一辆双闪奔驰。‘去城里吗,免费送’,再看背后,一排双闪车,有别克、有宝马、有大众……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一些市民抛弃了对陌生人的警惕,在网上公布家庭地址,欢迎受困者前往避宿;有商业机构也在网上发布消息,欢迎受困人员前往,免费提供食宿……

大雨年年有,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公民自发救助,以前在北京并不多见。这应归功于近年来公民社会的进步与成长。这种救助,正是因为公民的关心公共事务之心,以及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意识。近年来,在汶川地震等灾难中,这种公民精神屡屡展现,在“免费午餐”等诸多公益慈善活动中,持续成长。

然而,在这场暴雨袭城危机中,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有些出租车司机漫天涨价,“趁灾打劫”;尽管暴雨如注,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站却照收不误;暴雨过后,望京地区的一些市民昨天一早发现,前晚因为大水停在路边的车辆,居然被交通协管员贴了“罚单”。

暴雨袭京本是所有人都共同面对的考验,很多人的表现,却令人心寒。然而,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不是一群人凭着道德优越感,对另一群人发起批判,而是,应该更深入地追问,为什么同样在一片暴雨之中,人们的表现会如此显著不同。

这或许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所致。很多人并不知道,暴雨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危害,也不知道,公共舆论空间中的主流民意在想什么。首都机场高速收费站、一些出租车司机、旅馆只是在遵从最原始的自利原则,而没有遵从“公民精神”,意识到自己也应在危机中承担公共责任。由此,也就不可能启动自己内心中的“防汛预案”。

在很多人“公民意识”不足的情况下,也凸现了公共信息动员的必要。也就是说,在暴雨袭城等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候,需要公权力机构和公众,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人力、物资和手段应对现实危机的同时,也需要借助短信、媒体、网络等一系列传播平台,引导所有的社会成员履行公民责任,共同应对危机。

无论如何,在暴雨中,不同的人群守望相助在一起,所展现出来的公民精神,是未来北京的一笔无价财富。不同的人群用责任和热情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增厚了社会信任与合作的根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