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个病花多少钱?这事不到划价时还真不知道。最近,郑州一位网友去给起红疹的孩子看病,家长去了多家药店都已经关门。最后在一家医院,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只有4分钱!网友“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被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转发。“4分钱处方”引发网友热议。(2月11日《西安晚报》)

网友们的观点分为两派。“点赞派”认为,这才是有良心的好医生,但这样的医生已经不多了。“质疑派”认为,此事不应该和医德挂钩。而开出“4分钱处方”的当事医生秦瑞娟介绍说,她给病人看病,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根据病人的病情开检查项目,并坦言“不爱开大处方”。秦瑞娟医生只是尽了医者的本分,没有什么值得大肆渲染的。但是,这“4分钱处方”虽然弥足珍贵,却是无法复制的“神话”。

首先,在当前房价屡创新高、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药品生产厂家也要随行就市,药品价格不可避免地要水涨船高,价格低廉的药品已经非常稀缺;其次,现有廉价药物的品种十分有限,不可能包治百病,指望所有医生都开廉价处方,显然不切实际;再者,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能理解医生开出的“小处方”。有人曾形象地概括了“常规”用药的“三素一汤”,“三素”即抗菌素、维生素、激素,那“一汤”就是去医院打吊瓶了。有些病人一旦就医,就要求医生开“好药”。有些病人一旦生病,就想到去医院输个液,甚至换季时候、高考前,也要挂上一瓶。除此之外,药品推销商的不择手段,也让少数医生有了开“大处方”的冲动。

由此可见,“4分钱处方”作为民意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不应据此评判医生的医德与良心,这显然既不客观,也不科学;指望“4毛钱处方”治愈紧张的医患关系,也不切实际。然而,近日,国务院医改办近日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尚未开展试点的省份,今年6月底前启动试点工作。这对于还没有享受医保的群体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政策利好。

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医疗是国民的一项基本保障。“4分钱处方”的“神话”不可复制,但可以预期的是,那些因无法承受巨额的医疗费用而“锯腿自救”、“刻章救妻”的悲剧,将在城乡居民大病医保的保护伞下,不再重演。

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2月10日《大河报》)

客观地说,每个人病情不同,处方并不具有可比性。正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兆平所言,“不该开的药,一分钱也多,该开的药,100元也不多”。而开出这张4分钱处方的当事医生也坦言,这是她开过的最便宜的一个处方,“如此低价只是个例。”因此,单纯热捧4分钱处方没有意义,反而容易对医生构成道德绑架,使其在给患者看病时束手束脚,更多纠结于药价而非药效。

时下,类似“4分钱处方”之所以引发赞誉,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医生的不信任,以及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于患者来说,担心医生为了回扣提成乱开药、多开药,却又无从判断拿到的处方是否科学合理。于是,处方金额就成了最直观的标准。药价便宜,医生从中渔利的可能性就小,反之就有过度医疗的嫌疑。这样的逻辑推理固然有失武断,但医生们除了为自己鸣不平外,更要思考如何让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让医德清晰可见。

本案中,4分钱属于个例,但其背后的“小处方”精神应该得到复制。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对于小女孩的过敏,当事医生没有选择价格更高的名贵抗过敏药,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开了人们最常用的“扑尔敏”,切实践行了其从医理念“让大家花最少的钱把病治好”。二是化整为零,开具“小纸包药”。时下,医院为了多赚钱,喜欢成盒成瓶地开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造成极大浪费,往往药没吃完病就好了,剩下的药白白放到过期。相比之下,“小纸包药”更科学合理,根据患者病情开具适合剂量的药物,病好了,药也吃完了。

复制小处方精神,除了靠医生的医德外,更有赖于制度的保障。一方面,医院应加强信息公开,公布常见疾病的指导用药和参考费用,哪些药物、价格多少一目了然,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有个比较。同时,对医生处方严格审核,凡缺乏充分理由滥开名贵药物者给予处罚。此外,完善药房管理服务,设计统一规范的分装袋,标注药物名称、服用剂量、有效期等相关信息,消除医生对开具“小纸包药”安全性的后顾之忧。

郑州一个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有人认为,如此稀缺的低廉药价代表着业界良心。(2月10日《大河报》)

4分钱处方不算神奇,先前还有过一分钱处方的报道和讨论。按照这样的趋势,未来还可能会有免费处方的出现。某位病人就医,医生说不需要开药,回家喝水休息即可,如果第二天病人痊愈,医生会不会因此被戴上“妙手神医”和业界良心这样的高帽?

乐于看到医生被肯定的报道,但很不习惯看到这种混淆是非、把“好”的标准刻意拉低的做法。

首先,医生只是正常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无明显诊断用药问题。在社区医疗,这样的行为是普通和普遍的,不少医者都在坚持这样做。无论外界如何喧嚣,还是应该坚持这样的判断,这只是“正常”的层面,达不到“好”的标准。从事实角度来说,多数感冒、消化不良、皮肤过敏都是自愈性疾病。病好了,主要起作用的还是病人自身的免疫力,媒体把主要功劳归结为医生的药力和水平,是表错了情。

把“好”的标准拉低,是因为目睹了太多“坏”的行为,产生了固定的坏印象。因为一些医生在借过度医疗敛财,开大处方大检查,媒体对此轰炸式和集中式的报道,很容易让人们误以为天下乌鸦一般黑,整个制度人心都坏了,所以才对这样的小处方充满了渴求,养成了一种“动则最美”的思维,喜欢主观地把好的标准不断拉低。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不开大处方的医生、不收贿赂的官员、不说谎话的媒体人,本来应该是一种社会底线,等于道德的60分。但在被感情绑架的某些人眼里,他们却成为了“好”的标准,道德100分。在主观上因为不能客观理性,丈量事物长短的标准混乱,底线方因此下移,导致社会是非黑白分辨不清。

如果医生只是做好了自己工作的分内事,就人为拔高成大爱,美誉过度过满,本身也不利于医者的进步。一些医生即使不开大处方,但长年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医疗质量没有做到精益求精、与时俱进,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多少附加值,对更有作为者而言还意味着另一种不公平。所以,过满的溢词,无论对医生还是对病人而言,都不是好事。

医生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诊断鉴别治疗疾病,如果不就医,怎么知道红疹是皮肤过敏还是其他疾病引起?唯有不把标准混淆,才能把注意力聚焦在对的地方、对的话题,得到更好的结果。

吴帅(广东 医生)

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溜溜的闯 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2月10日《大河报》)

“小处方”花钱少,受欢迎,也是民众对解决“看病贵”问题的殷切期盼。尤其在当下,我们期望医生开出的处方药到病除,经济实惠。然而,评价处方及开处方的医生,绝不能以“花钱少”来衡量。有些病因复杂,治起来不易,要根治疾病,当然需要花钱多。因此,钱少的处方未必好,钱多的处方也未必佳。关键在于,从“治好病”的实际出发,科学用药,恰如其分。

不该花的钱,即使是一分,也不枉花。这就要看医生的良知和职业操守了。医生是否度医疗,直接决定着民众病情的转变,钱包的“体型”。当然,由于医术水平不同,对同一病症,不同医生开出的处方,花钱也会不同,这也是我们需要辩证对待的。

显然,要花少钱治好病,这是一项综合配套的系统工程。让医疗回归公益轨道,不能放手把医院完全推向市场。医院为生计着想,或不可能完全摆脱商业趋利性。为此,努力改变政府财政对公共医疗投入缺口的被动局面,加大这项财政补贴的份额,增加公共医疗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扶持普通药物生产,完善药品价格机制,消除以药补医、医药提成等弊病等,才是规范医疗行业的“处方”。

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去的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跑到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就见效了,药价只有4分钱!2月7日,网友“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官微随后陆续转发,一时间,“4分钱处方”在微博上掀起千层浪。(《大河报》2月10日)

类似“小处方”并非首次出现,但此次引发的热议显然不同以往——不少医疗专业人士纷纷参与讨论,从而为公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视角。在“看病贵”饱受诟病、“大处方”频频曝光的现实背景下,“小处方”无疑是一种稀缺资源,公众以此来呼唤医德回归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不过,药的价格与其是否合理没有必然联系,开药便宜与否并非评价医生好坏的靠谱标准。

将用药科学与否维系于道德自律,显然也是医生难以承受之重。相比之下,医疗专业人士更倾向于通过专业技术来进行理性评判,而这种医疗专业性恰恰是普通公众所欠缺的,所以普通公众更看重医德。因而,各说各话的讨论很难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不过,这样的讨论并非没有意义,其本身可能比“4分钱处方”更值得关注——由此,不仅可以看到公众对“看病贵”的焦虑,也可以看到医务人员对医德泛化的抵触——医患双方缺少一个正常对话的平台,而不尽合理的医疗体制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多负面事例,则在不断加深着双方的隔阂。

医疗的专业性使普通人面对的是一个绝对的技术盲区,当多数人将信任票投给医德时,呈现出的是对医生几乎本能的不信任,而医生本身又以医疗制度代表的身份出现。因此,公众对医生的不信任,实际上也折射出对现有医疗体制的不信任。在医疗费用不断水涨船高的过程中,公众不可避免地会对医生的职业行为产生质疑,甚至将降低医疗费寄托于医生道德水准的提高。

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收入、诊疗服务收入、政府补贴三部分,三者间此消彼长——加大财政投入的缺席,使医疗诊断更像医患之间的利益博弈,无论是饱受诟病的“以药养医”,还是其后提出的“以技养医”,实际上都是“以患养医”。以此为背景,省钱与否成为多数人判断医疗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即使是医务人员纯专业性质的建议,只要不能降低费用,都难免会被视为“另有所图”。这种对话鸿沟,正是“4分钱处方”颇多争议的根源所在。

由于患者个体以及病情的差异,“4分钱处方”本身并不具备多少可复制性。不过,医患双方对话鸿沟的存在,使得这种各说各话的争论难以在短时间内平息。当类似事件不断引起争议时,更应从制度层面引起足够反思,如果能加大医疗投入,以完善有力的监督有效遏制医院的牟利冲动,医患双方的对话无疑将更加心态平和。如此一来,面对一张处方,各方才会将目光专注于医疗诊断,而不是暗自揣摩其中是否潜藏“猫儿腻”。

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溜溜的闯 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2月10日《大河报》)

在“大处方”和过度诊疗大行其道的今天,“四分钱处方”的“小处方”无疑显得出奇地朴素和另类。看一次病花费四分钱的情况十分罕见,但这种小气和寒酸的背后,却是对医者仁心良心的恪守,对医疗道德阵地的坚守,这让患者重燃对医生的敬重。

但是,“四分钱处方”却不是“只开便宜药”,开方仍需遵守“该怎么治病,就怎么开药”的原则。有的小病只要医生稍微观察,即可判断病因,就没有必要再让患儿走检查、化验的流程。这与某些医生“小病大看”,动辄吓唬患者,开出一堆检查项目的过度诊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昧良心地行医,本就是医者的高境界。

看病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体谅其经济处境,更体谅其心情,保护其隐私。可惜的是,当下,一些医生偏喜欢开贵重的药、进口的药;偏喜欢做高级的检查;偏喜欢给富人瞧病,给官员瞧病;偏喜欢给老年人看病,给不懂行人的看病;偏喜欢看大病,做大手术;偏喜欢走高价药房,开高回扣药品。如果他们都能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体谅其处境,那么过度医疗的劣迹将会大大减少,乃至销声匿影。

医药行业的潜规则下,我们当让那些在见钱眼开事权贵的不正之风失去土壤。自古以来,坊间流传“但愿天下无疾苦,何愁柜中药生尘”的行医佳话,悬壶济世的医生在看病时,不问亲疏远近,富贵贫瘠,一律一视同仁,推己及人,实实在在,以“和”为本,以诚待人,这才是医德长传的秘诀,才是应有的行医之道,才能彰显社会公平。

郑州一名2岁多的孩子晚上出红疹,家长跑了多家药店都关了门,最后在一家医院,一位女医生问明情况后,开了4片扑尔敏,药价:4分钱!2月7日,当@溜溜的闯在微博上晒出这张处方后,迅速引爆了网络。

在看个感冒动辄百元的背景下,类似的小处方,每每成为舆论焦点。不过,也有人提出质疑,难道药价越便宜,医生的医德越高?

正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刘兆平所言,“不该开的药,一分钱也多,该开的药,100元也不多”。而开出这张4分钱处方的当事医生也坦言,“如此低价只是个例。”因此,单纯热捧4分钱处方没有意义,反而容易对医生构成道德绑架。

类似“4分钱处方”引发赞誉,很大程度上患者源于对医生的不信任。患者担心医生为了回扣提成乱开药、多开药,却又无从判断处方是否科学合理。于是,金额就成了最直观的标准。

4分钱属于个例,但其背后的“小处方”精神应该得到复制。

□张枫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