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日前下发通知禁止官员参加高收费社会性培训后,一些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院校出现了退学潮,不少报名学习的官员不敢再去上这个学了。

EMBA报名人员中为何有众多官员的身影?主要成因,我认为有两个:一是较长时间以来,中国政府实际上是发展型政府,承担了大量经济职能。在以GDP为中心、发展至上思维主导下,中国的各个省市县,有如一家家开足马力的大公司,不停地为招商引资、提高经济业绩而奋斗。公务员在懂得行政管理知识之外,有着参加工商管理培训的需求。

另一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速度,没有跟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中央下发通知禁止官员参加高收费社会性培训后,人们才意识到,官员参加社会性培训,并不在官员应有的权力范围内。那为什么很多官员还能够选择去EMBA院校学习?原因在于:中国以往推动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思路,是先实践,后建立规则。在“做了再说”为优的情况下,无论是面向社会的治理,还是政府自身的治理,在规则体系上都是有严重缺失的。也就是说,政府公权力的行使范围,是有很大弹性的,公职人员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有很多尚未来得及规范的模糊空间。

原本有利官员学习成才的EMBA教育之所以走形变味,原因在于课堂逐渐演变成了官学商相互联结开展交易的方便场所。在法治不够健全、规则体系不够明确且执行不力的情况下,官员、商人、知识精英共处一堂成为“同学”,实际上会导致权力、财富、教育这三大优势资源的相互交换并向少数群体集中,形成少数利益群体的结盟和“赢家通吃”。它所造成的社会不公显而易见,腐败乃是其最多最大的一种表现。

政府就是政府,不能像企业。在以往中国发展相对落后、急于赶超其他先进国家的背景下,在某些方面存在规范缺失,是正常的。然而,正常不等于合理合法,而是环境条件不具备时的不得不然。在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方面都已逐渐进入一种较为常态的状况后,改变以往那种先实践、后定规则的做法,时机已到。而其大要,则是政府归位,要从原先的发展主义中退出,转到提供公共服务的应然角色。

在政府转变角色、职能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作,就是从严从细订立规范,明确公共权力的行使范围、方式并使之透明化,与此同时还要实现对权力监督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中国已经走过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对政府来说,一个“大胆地闯,大胆地试”、不太讲究规则的时代已经过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首当其冲要突破的,就是政府自身管理的现代化。一个规范清楚且严格落实的政府,才可能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充分保障公平的国家和社会,整顿官场秩序,因此已不可再缓。

梨梦舟(北京 学者)

?

上学拿学位由自己交学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然而,一部分官员读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不是这样,他们“崽卖爷田不心疼”地用纳税人的钱交高价学费去读这个学位,还引来一大批千方百计结交官员的商人,毒化了政商关系,变相推高了EMBA的需求。

日前,中组部等部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总裁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后,在一些地方引发领导干部退学EMBA风潮。如果这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这些年被非理性推高的EMBA热自然也会跟着退潮。

首先,值得庆幸的是EMBA群体可能会更“干净”了。掏纳税人的钱谋学位的人,人品自然高不到哪儿去,他们进来了也无心向学。只营私不为公,这部分人进来只会使EMBA远离学术和专业性,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这部分人退出了,更高学术含量的EMBA才有可能真正出现。

其次,EMBA有了对社会发挥良性作用的机会。官员的天职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果真的感到自己专业水平不够,也不应一边占着领导岗位一边滥竽充数学EMBA。两头占巧却又两边不负责任,这样的EMBA只能是社会资源的消耗者,唯有他们退出,EMBA才能由恶性转变为良性的社会存在。

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其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务实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招生对象为较大规模企业的现职高层管理人员,需具有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后有8年或8年以上工作经历(其中应有4年或4年以上管理工作经历)。政府官员混迹其间原本就不伦不类,而那些举办者还要以此炫耀“汇聚政界商界优质资源”。再加上在就读者资格审查、管理、评价等方面的作假,已使得中国的EMBA为世界同行所鄙夷。

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处在转型升级阶段,这一阶段对EMBA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需求决定着发展专业的EMBA前景依然良好,我们对此不仅不应失去信心,还要有追赶世界先进的底气。

这次出现的官员EMBA退学潮能否成为中国EMBA走向“真淳”的机会呢?实现这一转变并不会自然天成,还需要各方努力,首先在定位上要将EMBA定位为专业学习,而非仅仅建立商业关系网络,编织政商关系网;再就是在管理和评价上都必须严格遵守专业规则,依据专业标准,不能见钱就给学位。

“真淳”的EMBA才是有含金量的,才能可持续,才有颜面与世界各国的EMBA同行见面。

【花在天价学费上的钱少一点,用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钱肯定会多一些;不该交的酒肉朋友少一些,有助于官员倾听基层和群众的真实声音,更懂得基层和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少一些花里胡哨的“不务正业”课程,才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公仆所需要的本事。】

据9月16日新华社报道,一个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后EMBA、总裁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参加”。这引发领导干部退学EMBA风潮。

引发领导干部退学潮缘于一个“通知”——7月31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中组部、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和各类名为学习提高、实为交友联谊的培训项目,已参加的要立即退出。

EMBA即“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的英文缩写,是一种提升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决策能力的在职培训。但现实中,部分政府官员就读EMBA遭遇诸多非议和质疑。

原因有三:一是部分高校举办的EMBA培训,已经成了利益交换的平台,办学机构借机敛财,学员之间相互拉关系、积累人脉资源,甚至异化为官商勾结、权力寻租的平台;二是一些官员读EMBA所需的几十万元天价学费,加上来去不菲的交通、食宿费用,就读的官员需要支付其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工资,他们当然不会自掏腰包,有的源自单位经费或小金库,有的是商学院专为官员减免,还有很多企业愿意为官员买单;三是一些培训完全变为交钱即可入学、“提钱”即可毕业,一些官员培训只为“镀镀金”,学习充电倒成了点缀。

正因此,这样的“退学潮”无疑是公众所乐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反腐走向深入的必然趋势。实际上,花在天价学费上的钱少一点,用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钱肯定会多一些;不该交的酒肉朋友少一些,有助于官员倾听基层和群众的真实声音,更懂得基层和群众到底需要什么、欢迎什么少一些花里胡哨的“不务正业”课程,才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公仆所需要的本事。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纸“禁令”固然有效,但从根本上有效防止腐败,更关键的还在于建立起长效“堵漏”机制。

官商勾结也好,公款买单也罢,其根源并非EMBA。种种乱象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腐败的土壤存在、环境存在、惯性存在。以官商勾结为例,即便禁了官员读EMBA,也只是关闭了其中的一条渠道而已。利益的驱动下,某些人总会千方百计寻找其他贪腐途径和方式。

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由官员读EMBA衍生出的种种流弊,就要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

一是人才的选拔要更加科学。不可否认,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内,多多少少存在着提拔干部不重能力和学识而重学历和文凭的现象,客观上造就了部分官员热衷于“假读书”;而为迎合这些人的需求,一些貌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硕士培训班、博士培训班应运而生,且个个“天价”。二是要将官员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当权力无法滥用、无法变现并任意左右市场行为时,官商勾结自然就会少了“动力”。

更重要的是,引申开来,想一想、看一看、查一查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类似官员热衷读EMBA的“灰尘”,需要我们用法治和党纪的“扫帚”强力扫除?我们的制度建设中还存在着哪些漏洞需要尽早堵上?否则,官员禁读EMBA就难免落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之中。

有一点尤其需要说明,禁止官员参加高收费培训项目并非不鼓励官员通过学习去充实提高自我,领导干部本身也有培训、再学习的需求和必要。各地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为各级公务人员提供了大量此类正规培训的机会。真想学习和充电,没必要“另辟蹊径”。是真心想学点儿东西、提高自我,还是打着“学习”的旗号、干点儿别的,当事人自己心里最清楚,监管者也清楚,百姓同样清楚。

一纸禁令,就像蝴蝶扇动翅膀,让EMBA深陷舆论漩涡。一个多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近日,正在“迎新”的各大EMBA班,陆续传出一些领导干部主动退学的消息。显然,中央的禁令落地有声,舆论一片赞扬。

按说,身处大变革的时代,领导干部需要加强学习、提升本领,是好事;包括EMBA这类致力于培养“高级管理人员”的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撑,贡献很大,何必“禁读”?问题在于,看似“供需双赢”的背后,近年来沾染上了一些非正常的政商关系。以EMBA为例,学费算得上天文数字,若是公款支持,作为党员干部、公务员,岂不应该选择性价比更高、针对性更强的党校和行政学院?如果是自费参加,钱从何来?或有绿色通道,某高校“后EMBA”班就规定,如果能推荐3名企业家学员,官员的60多万元学费可得到减免;或是商人出钱,如果说送钱送股票太过露骨,那么出学费则是一种“雅贿”——当然,认定干部参加高收费项目必然滋生腐败,固然有预设前提的嫌疑,但是学校政策默许甚至激励商人代付学费,官员以此获得培训机会,是不是违反法律规定?也难免引起群众的不满。

一些人或许会说,让一个社会的政治精英与经济精英共同学习、加强合作,不也降低了招商引资的交易成本吗?殊不知,一些学校、一些商人愿意为官员高价培训提供便利,有几人真正是为了公共利益?这样的培训,事实上很容易异化为结交人脉的俱乐部、利益资源的集散地、官商勾结的名利场。“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学校汇集了政商资源,官员获得了耀眼学历,商人结交了官场人脉,表面的互利共赢背后,既让培训学校的学术品格和大学精神受到玷污,也令领导干部的形象、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损伤。

365bet官网:总书记一再强调,“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不分彼此,要划出公私分明的界限。在利益联姻组合起来的高收费培训项目中,那些“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官员和商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勾肩搭背的典型,是公私不分的样板。就此而言,中组部的禁令,不独是让高收费培训回归正轨,更是从严要求,堵住一切可能的暗门,让官商关系回归健康,是对权力的约束,对市场的净化。

不过,禁令虽然立竿见影,但并非治本之策。假如在干部选拔中仍然存在盲目的“学历崇拜”,假如在权力运行中各种跑冒滴漏禁而不绝,假如“红顶商人”总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那么即便天价培训中的官商勾结被禁止了,恐怕还会有更多变卖学历的方式被发明出来,有更多利益输送的途径被创造出来,有更多利益联姻的技巧被想象出来。总之,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的建设,让选人用人更加科学有效,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这个社会需要人才,但不是唯学历是从;这个时代需要官商合作,但不是蝇营狗苟。禁止官员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为纯洁官商关系开了个好头,希望这把改革的火越烧越旺。

9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官网的EMBA学员名单中还有3名现任省部级官员的名字,9月9日,这3人的名字已被删去。一个多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后EMBA、总裁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参加”。这引发领导干部退学EMBA风潮。(9月15日《京华时报》)

EMBA班有着严格的规定,级别上要求企业现职高管、政府部门处级以上干部,可以说都是些高职人员,而学费更是贵得惊人,一些知名学院开办的班学费大多在60万元左右。这天价学费对“公”字号人士来说,显然是笔不当开支。

按说,不论是国企高管还是政府官员,若真要学习深造,都有专门的培训场所,比如党校和行政学院就比比皆是,且都有相对应的专业,为何还得好高骛远去参加EMBA培训?其实不仅是学的问题,更多的是突出学“关系学”。

EMBA班由于招生条件和学费的限制,参与者绝大多数是政商两界的精英,同一课堂学习,同一宿舍就寝,自然就成了同窗学友。一些企业老板为了得到更多的官方“帮助”,想方设法织圈子,交朋友,一些平时难办的事,也许在此能办好,一些难以攻克的项目,也许在此就能轻松拿下。而有些官员为了得到更多的人脉,更利于权力寻租,也会主动迎合。如此,官商之间很难扯得清究竟是同学关系,还是“钱权”关系。

与私企老板不同,国企高管和政府官员手中掌握的是国家财产,是公权力资源,对天价学费予以报销本就属于多占多用,极不公平,这是其一;其二学习班成为交友班,没学到真的知识,却可能沾染权钱交易的歪风,他给你好处,你给他回报;其三,以同学交往之情吃吃喝喝,“礼尚往来”很容易形成小圈子,被糖衣炮弹击中。

EMBA、后EMBA、总裁班,其昂贵收费就足以证明这不是一般的班,按照一般的学习规程,根本无须花费如此巨款。其所以行得开、吸引力强,关键不在学,而在于“拉”,突出的是关系学,以汇集人脉关系作为主线,因此完全变了味。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宣告以此种办班方式对官方攻关的渠道已经关闭。歪风得到纠治,今后EMBA班该怎么办,还能以“关系学”为主课吗?想来该自寻正路了。

【若想避免官员与企业家进行私下交易,乃至勾肩搭背,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多一些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禁读令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径】

近一个月来,各大EMBA班,尤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最知名的EMBA班,已开始出现领导干部退学潮。最先退学的是政府官员,之后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一个多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后EMBA、总裁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参加”(9月15日《京华时报》)。

EMBA班初现官员退学潮,当然是好事,这意味着中央的禁读令开始生效。那些盛极一时的天价培训班,似乎也正在失去贴金功能,开始回归到教育培训的本义。可见,只要确定了规则,且这些规则具体可操作,官员的行为就有了边界,不会再去胡乱花公款参加那些天价的培训班,更不能私底下让企业出资来换取一个堂皇的学历。

不过,似乎也不能过高估计退学潮的实际效果。一者,禁令之下的退学风潮,往往是被动下的不得已之举,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其中不乏应景的成分,并非官员的主动意志;再者,官员、富商在EMBA班里的交集,只是政商关系之一途,此举能否彻底遏止官员与企业家基于利益的勾肩搭背,目前还不好说。

其实,对于官员的正常培训,有关方面的规定也并非不具体。比如,官员应该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原则参加学习、培训;又如,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不断接受新知识,以提高应对复杂局势的需要等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规定到了实践中,往往出现被滥用的情形。学习、培训的形式仍在,但具体的内容、方式,早变味了。

可以说,此前的群起参加学习、培训是一种应景,而眼下纷纷退出天价培训班,依然是一种应景。至于风头过后,会不会故态复萌,未免让人担心。

公众对于官员参加天价培训班的担心,主要集中在期间可能出现的滥用公共财政资金以及与企业家的不当利益关联上。一方面,巨额的学费如果以公款支付,不仅造成了财政资金的浪费,也会因为这种挤占而产生不公;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资让官员接受培训,则会涉及官员能否公平公正地处理公共事务,甚至可能会出现利益输送等腐败情形。

类似的个案,在此前已经曝出的新闻中一再呈现。比如,此前落马的广州市原市委书记万庆良,就与曾名列“2013胡润地产富豪榜”第39位的广东省揭阳创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鸿明,是华南理工大学第三届EMBA的同学。尽管很难讲二者的交集源自EMBA班,但其作为触媒的作用是存在的。在这方面,多一些阻隔,多一道防火墙,十分必要。

不仅如此,若想避免官员与企业家进行私下交易,乃至勾肩搭背,还需要从制度层面多一些建树,从这个意义上讲,禁读令只是其中的一条路径。

除此之外,还应该明确政府官员行为的边界,并尽可能公开这些边界,使得全体社会成员一体周知,共同见证并参与监督。只有消除了模糊地带,才可能有清晰的权责范围,也才可能堵住官商勾肩搭背的通道。

不能说官员的为政之德不重要,但仅仅依靠道德自律,恐怕只能约束那些本身就有戒惧之心的官员。

因此,从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思维看,还是应该清晰规定官员的行为规范,从治标入手,明确各种行为的可行与否。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持续不懈地规范权力、约束权力,打消应景的幻想,进而实现治本。

9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官网的EMBA学员名单中还有3名现任省部级官员的名字,而到了9月9日,这3人的名字已被删去。一个多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后EMBA、总裁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参加”。一个月来,各大EMBA班,尤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最知名的EMBA班,已开始出现领导干部退学潮。

EMBA,即高级工商管理硕士,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引进的教育模式,旨在为企业界培养大批高级管理人才。然而,这一模式很快便发生了变化,不仅为企业老总所热衷,亦成了官员追逐的目标。与其他考试不同的是,EMBA的笔试仅作参考,最重要的是资格审查,这自然为一些有身份的人士打开了方便之门。更有一些高校将“汇聚政界商界优质资源”列在办学优势之内,导致大量官员进入学习。近年来,EMBA学费一路走高。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2014级EMBA课程学费分别为58.8万元、68.8万元。

不可否认,读EMBA的官员人群中,确有人为了充实自己,以提高在管理市场经济中的驾驭能力。但不能否认,也有人是为了EMBA那顶光鲜的帽子以及可以由此结交人脉。少数人基础学历不高,仕途正处于上升期,需要更高的文凭装潢门面。EMBA显然是上佳选择。学费尽管不菲,但官员读EMBA或由公款埋单,或由相关企业提供赞助,很少个人掏腰包。部分商学院对政府领导读EMBA的学费会有折扣,有些学校对一些级别比较高的领导干部,甚至会减免学费,但对外并不公开。这其中的意味就非比寻常,官员实际上成了商学院的重要筹码,以吸引更多企业家前来学习。官员读EMBA热,不仅在于天价学费本身可能埋藏腐败的因子,还在于其可能成为官商勾兑的开始。一些官员学员有可能成了企业老总积累人脉热衷结交的对象,通过研修班这个平台双方很容易建立私交,为此后权力寻租、权商之间投桃报李铺平道路。

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并明确将EMBA、后EMBA、总裁班等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参加”。这就不仅将这种披着高端培训外衣的“权钱勾兑”打回了原形,压缩“雅贿”的生存空间,更是彰显了反腐的坚定信心与坚强决心。如此举措的确让人拍手称快。

官员出现退学潮是件好事,某种程度上证明了反腐败的重要成果。但在退学潮之后,我们也应注意两点。其一,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参加EMBA、后EMBA、总裁班等“天价干部培训班”的官员进行跟踪调查,看看有无“官商权钱勾兑”等违纪违规违法行为继续发生。其二,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和进修学习等相关规章制度。比如,应该在公务员培训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官员参加EMBA等商业培训设立一定的限制,并且明确不得动用公款报销个人培训行为。同时,鼓励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根据工作性质需要,进入政府学院或政治学院在职就读只面向公职人员的公共管理硕士(MPA),这样既可以满足领导干部继续“充电”、提升自己的需要,也可斩断一些变味的、异化的天价商业培训背后的政商“勾兑”。

7月31日,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后EMBA、总裁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据报道,近一个月来,各大EMBA班,尤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最知名的EMBA班,已开始出现领导干部退学潮。

退学禁令针对“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配套文件则进一步界定,如“各种打着政商联谊、交友、游学等名义的总裁培训班、高级领导人员研讨会、研修班等”,皆属此列,即使培训是自费、免费,领导干部也一律不得参加。禁令剑指明确,就是要根除政商利益交往的舞台。

政商利益交往不是新现象,而打着培训的幌子搞联谊、交友,是常见形式,大大小小的培训班不过是一种社交舞台。一些培训班往往开出天价,因为政商交往有需求,市场庞大,双方不吝费用,而且很多情况根本不必自掏腰包。高收费背后可能存在的腐败本已构成问题,政商关系的长期经营积累,对权力、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则可能更加深远而严重。

政商利益交往,其实存在着两方面的需求。不少商人需要结识官员,借此攀附权力,在市场获得更多方便,能够攫取额外资源。一些官员结交商人,除了便于招商的考虑,有些还是寻求享乐的出资人,谋私的渠道商。需求是相互的,交往是迫切的,一旦有舞台,有空间,就要尽快结识,经营人脉,政商关系越织越密,直至成为坚实的利益共同体。在很多腐败窝案中,都可以清楚看到政商关系的阴影。

政商利益交往的日常形式其实多种多样,舞台又远远不止于高价培训班。事实上,有没有这些或隐或显的社交舞台,政商利益关系都可能存在,舞台只是空间、场所,决定因素是权力与市场的关系,要看谁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人脉、关系,当这些变成了资源调动的手段,那便意味着市场失去了规则,权力挣脱了约束,市场本身就已成为一些官员、企业家的广阔舞台。

政商利益关系任其发展,市场公平将继续受害。一些企业家与官员结识,跻身政界,有优渥资源的凭证,那便无需再进行正当、公平的市场竞争。一些官员拉到了大投资、大项目,看上去为地方发展注入活力,其实在日积月累削弱市场潜力,市场规则遭到破坏,失去正常发展兴旺的长远条件。

杜绝政商利益交往,进而规范权力与市场,这又不是杜绝高价培训这么简单。政商利益关系继续存在,就会继续开拓其他舞台,那不过是将培训班的幌子换成其他形式而已。权力与市场得不到规范,“人脉”就将继续成为撬动资源的杠杆。

□ 本报评论员 肖畅

【只有权力不再能私相授受,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攀附权力的风气才能够得以消解,权力与资本的暧昧邂逅才会消弭。】

据报道,近一个月来,各大EMBA班,尤其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最知名的EMBA班,已开始出现官员退学潮。

出现领导干部退学潮的原因,与中组部发布的“禁读令”有关。一个多月前,中组部发文严禁领导干部参加高收费的培训项目,EMBA、后EMBA、总裁班、高级领导人员研讨会、研修班等被明确列为高收费社会化培训项目,“领导干部一律不得参加”。

“仕而优则学”,官员的EMBA读书潮是否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决策管理能力,没有确切标准,不好评判。但显而易见的是,制造权力和资本的邂逅,却多了一个平台和路径。官商同学“勾肩搭背”的身影,往往映照出利益转化和输送的嫌疑,投射出腐败苟且的魅影。无论有心还是无意,宣称“汇政商优质资源”、收费天价的商学院,某些时候实质上已经异变成了权力与资本之间的掮客,成了政商联姻的平台。官员与商人的邂逅,很可能伴随着的是肮脏的交易。在权力未被关进制度笼子之前,关系的魔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一期EMBA班,就是一个朋友圈,就是一次关系网络的搭建。

领导干部当然需要学习,但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为什么非要上天价的商学院呢?一是不差钱,反正学费由纳税人埋单或者企业赞助;二是商学院是权力和资本的聚集地。变了味的商学院,更像是一个市场:权力在此寻租攀结招商,资本在此捕捉机遇拉拢关系,甚至连一些美女也加入进来,寻找更高层次、更有质感的“爱情”。

盛极一时的商学院,终于在“禁读令”到来时开始退潮了。潮退后,商学院或要回归教育本色,可是权力与资本的邂逅,会就此终结吗?如果权力未能彻底关进笼子,关系的魔力没有失灵,或意味着,目前的措施还不能治本。

只要权力有寻租空间,只要权力和资本还有勾兑的土壤,便有可能意味着,商学院式的联姻平台不会消失。只有权力不再能私相授受,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攀附权力的风气才能够得以消解,权力与资本的暧昧邂逅才会消弭。否则,即便倒了商学院这个联姻平台,谁又知道,权力和资本又会以怎样的名义和方式,寻找下一次的邂逅和相遇呢?

□时言平(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