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养老金改革,还是公务员工资改革,都应该以公平为核心,即养老金并轨之后,公务员与企业退休人员所领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应该接近】

12月23日,中央通过养老金并轨方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有学者表示,一些基层公务员两千余元的收入,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或意味着公务员即将普涨工资(12月24日《京华时报》)。

养老金双轨制造成养老待遇不公,长期被舆论质疑,这次终于迎来了改革。虽然改革方案尚未出台,但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意味着养老金并轨已成定局,至于如何改革,就等改革方案公布后来观察。就“一个统一、五个同步”的改革思路而言,令人十分期待。

“一个统一”在于破解养老金双轨制。“五个同步”彰显改革设计比较全面。2008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出台后,据说改革停滞不前,原因之一是事业单位人员心理不平衡,这次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有利于推进改革。而且,这次改革不先试点,全国同步实施,确保了效率。

今年2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这已经预示着养老金双轨制必将并轨。此次披露的“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应该说也是围绕“公平、统一、规范”进行设计,这正是公众所期待的。

对于这次改革,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比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后,何时能实现结果公平?因为有时候制度相同不等于结果公平,而公众既希望制度相同,更希望结果公平。所谓结果公平,不是公务员与企业人员的养老金完全一样,而是说两者的平均水平接近。

再比方说,养老金并轨,无论是给公务员涨工资,还是给企业退休人员提高养老金,都需要较大一笔钱,这一改革所需要的资金从何而来?之前,一些地方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推不动,原因之一就是差钱。那么,这次同样面临钱的问题。有人可能会说,拿国企分红资金来投入,但钱够不够仍是一个问题。

尤其是,养老金并轨是否意味着公务员普涨工资?由于公务员多年未涨工资,一旦养老金并轨个人要缴费,很多公务员将难以承受,理应上涨工资。但一些人会有另一种看法,如果给公务员普涨工资,等于还是财政在为公务员养老金买单,改革效果是否打了折扣?

虽然这次改革提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很多公务员工资低也是事实,但是,养老金并轨并不等于公务员工资普涨。这是因为,下一步公务员工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调整工资结构,又要与“职务职级并行”等因素挂钩,即公务员工资改革不等于单一上涨工资。

也就是说,目前工资比较低的基层公务员,在养老金并轨的同时,应给他们涨工资。职级比较高的公务员,也应该涨工资。但是,某些官员目前工资、津补贴加起来已经比较高,工资改革可能只是调整工资结构,未必会涨工资。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养老金改革,还是公务员工资改革,都应该以公平为核心,即养老金并轨之后,公务员与企业退休人员所领的养老金,平均水平应该接近;公务员工资改革后,工资也不是无节制上涨,而是要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大致看齐。这样,改革才不会带来新问题。

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并轨改革已经形成了详尽方案,并获得了中央高层的审议通过。

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最近几年来,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社会保障取得飞速发展和长足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截至今年11月底,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合计达8.37亿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总覆盖超过13亿人。可以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从无到有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巨大跨越,从有到优、从不够公平到公平全覆盖,则承载着社会公平的更高期待。尤为引发社会关切的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大势所趋的当下,机关事业单位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不仅造成体制内外明显的退休待遇落差,妨害社会公平,而且还引申出对社会活力、社会效率的束缚和桎梏,增添了国家社会保障的负担和压力。可以说,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是不能再拖的改革议题,是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虽然改革方案尚未公开,但马凯的报告已经透露出足够引人振奋的信息,尤其是以“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为基本思路,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这样一个改革方案,是民心所向,体现出政策暖意,更彰显出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固化利益格局的坚定决心。

方案再好,也必须要面临现实的挑战,接受实践的考验。从前不是没有关于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改革讨论和改革设想。从2008年国务院通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算起,至今已将近7年时间。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关改革终于得以翻山越坎,迎来转机。

改革要循序渐进,更要敢于突破。从当前大环境上看,两年来的作风建设运动,为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福利改革扫除了思想障碍,对退休养老制度改革的讨论,也已形成全社会高度共识,顺势而为推进并轨改革,已是不容推脱的时代责任。从改革系统论上看,收入分配改革、公务员工资改革等改革蓄势待发,已形成同养老保险改革的犄角之势,甩开全面改革的臂膀,改革的总体效应一定会充分显现出来。虽然待遇差距利益平衡难、养老金支付压力大等问题仍会是不小的困扰,但义无反顾地推进养老体制改革,才能建立统一的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让发展的红利为每一个人公平共享。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消除养老保障体系的城乡差别、官民差别,我们才能化解全民养老的焦虑情绪,增进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让全社会紧紧粘合一起,风雨同舟,共同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风险,将文明进步推向新的高度。

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有专家解读,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或现普涨。(12月24日 《京华时报》)

结束养老金“双轨制”,建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它反映了政府对群众诉求的回应,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坚守。在具体实施中实行“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更是最大限度的排除了改革的阻力,保证养老并轨顺利的完成。我们理应对结束养老金“双轨制”,燕雀欢呼。

但目前舆论场有一种担忧,并轨改革后公务员工资有可能实现普涨,吞噬掉改革成果。应该说,这样的担心,并非是杞人忧天。在以前的多项改革中,都是因为向利益集团妥协,让改革名存实亡。养老改革的目的就是重新分配利益,保证企业员工能多分一杯羹。但倘若,让飞涨的公务员工资,吃掉改革成果,那么养老并轨就会功亏一篑。这是公众不愿看到的结果。

但问题是,我国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本来就相对较低。只有2000余元的收入,在让其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倘若,不适当的涨工资就意味着直接从他们身上割肉,影响正常生活。这显然不符合养老并轨的平稳推进,也没有估计到所有改革受众的利益。更何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有能力用经济增量给改革买单。因此,给予公务员适当的补偿,在情理之中。

其实,公务员涨工资只是养老并轨的衍生品。通过涨工资这个“润滑剂”,可以很好地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养老并轨改革全面深入的落实下去。因此,公务员涨工资不能成为改革的“主轴”。只要涨工资在适当的区间内、合理的范围中,我们就不该分散精力。事实上,目前而言,我们更该关注的是,养老并轨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及具体程序,以确保改革善做善成。

总之,涨工资只是养老并轨的一个“看点”,但不能成为主轴。否则,我们的精力就会分散,改革就会走偏。

23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根据改革方案,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1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公众期待已久的养老金并轨改革,终于吹响了号角。但是,对于即将开展的并轨改革,公众却依然有一些疑虑,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有两个:其一,尽管“将改革”意味着改革即将开始,但公众还是想看到具体而清晰的时间表;其二,不同的人对“并轨”的理解并不相同,公众有审视并轨改革的独特视角与现实标准,他们期待即将展开的并轨改革,能与他们期望的一样。

这就需要弄清楚公众期待的并轨是什么,他们在评价并轨改革时有怎样视角?在养老金并轨的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理解。有人理解的并轨就是一种形式上的并轨,即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支付人们的养老金;有人会把并轨理解成绝对公平与相对公平的结合与统一,即实行基本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结合。

这些对养老金并轨的理解都没有错,但可能不是公众最在意的标准,他们知道并轨首先要在形式上并轨,他们也知道并轨之后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但是他们最关注的不是这些,他们对形式上的东西没有那么在意,他们对相对公平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他们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养老金替代率能否向机关事业单位看齐,自己的养老金能否较之前有大幅提升。

如果形式上养老制度统一了,基本养老金也公平了,但最后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还是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那么人们就会觉得差异和不公平依旧存在,并轨并未彻底。否则,怎么会出现别人的养老金替代率达到80%,而自己的还徘徊在50%左右呢?

这就是公众评价养老金并轨改革的主要视角与标准,他们更愿意从实际受益程度来审视养老金并轨改革的效果。这其实是一种人之常情,也是一种政治常识。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让人们因改革而受益吗?这种受益不是形式上的好看,也不是概念上的创新,而是切实地让人民群众得到好处。

唯有在改革中多体现人民的意志,大家才会觉得改革落到了实处,改革让每个人分享到了红利。所以,在即将启动养老金并轨改革时,应该有这种实际获益的评价视角与标准。这样养老金并轨改革才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拥护。

多年改革难题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终获破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个好消息,让很多在企业工作的人对未来多了份公平的感觉,因为这标志着在我国实行近20年的养老保险“双轨制”将被破除,走向统一。

从“双轨”到“并轨”,是人们对平等养老权利的期待,也是深化改革题中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而企业职工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两者退休后养老金标准差距很大,这让企业职工群体“很受伤”。在养老“双轨制”下,因身份的不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公平感缺失,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员流动,从整体上束缚了社会效率。

改革越是深入,推进越是艰难。在此之前,这项改革已通过试点改革推进多年,方案也屡被讨论,但始终“只闻楼梯声,不见人下来”,足见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养老改革涉及利益的再平衡,因此阻力重重。客观困难也不少,比如资金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2.4个职工缴费要负担1个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部分省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支付方面挑战。当前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仍偏窄,真的“并轨”,对地方来说也是挑战。

这个改革方案,让人们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藩篱的坚定决心。改革需要在推进过程中不断破除利益“板结”的坚冰。此次改革方向已定,改革面也由试点单兵突进到全国“一盘棋”统筹考虑推进,以整体联动的办法来克服局部摩擦阻力,推动改革深化。

我国社会老龄化高峰日渐迫近,也是必然趋势,只有义无反顾地推进养老体制改革,其增进社会公平、激发社会活力的效应才能充分显现出来,真正让发展和改革的红利被更多人公平共享。

(新华社记者甘泉、汪军)

【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不仅是改革方向所指,也是改革目的所在】

如果说教育改革要重点考虑“起点公平”,那么社保的改革,特别关注的就是“底线公平”。近日消息传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破除“双轨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时成为舆论热点。

每年全国两会前夕,人民网都会推出“两会热点调查”,近4年高居榜首的都是“社会保障”。分项调查中,养老保险多轨制则持续成为社保领域焦点。今年,更有84%的票数支持养老金并轨。养老保险的改革,正是建立在这样的民意基础上。

关注养老保险改革,首要的诉求在于提高养老金水平。去年,安徽合肥一位银行退休员工投书媒体,称“很多退休工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只有1000多一点,想吃肉还要算账”,即便近几年涨了好几次,“和事业单位以及公务员的退休工资也是没法比的,也跟不上现在物价上涨的速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心声。虽然已有“十连涨”,但制度鸿沟带来的收入鸿沟仍未填平。

设计养老保险这一制度,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对劳动者退休后的一种“反哺”,如果因职业不同而计算方法不同、待遇差别较大,无疑是对社会公平的侵害。从另一角度看,“体制内”退休后稳定、优厚的待遇,让“到体制内去”的高烧一直难以降温;“双轨不接”,同样妨碍人才在企业和机关之间的自由流动。长远看,这也很不利于改革向纵深推进。可以说,养老金“一碗水端平”,已经是一个基本共识。

应当看到,所谓双轨制是从计划到市场的改革中一个过渡环节,只是在养老保险方面,双轨并行得太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养老金计算方式、来源、管理等方面的不同,行业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并轨已经是绕不开、躲不过的一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是改革方向所指,也是改革目的所在。

早在2008年,国家就选择在五省市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但实质性进展不大。而对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各地积极性也并不高,迄今只有深圳等个别地方在试水。“硬骨头”之所以难啃,有其现实原因。并轨之后,3700万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开支从哪儿来?他们的工资应该如何相应调整?不同地区的养老金依照什么标准制定……种种棘手问题,既有赖于改革的顶层设计,也离不开广纳民意、综合考虑的统筹谋划。

此次改革方案,提出了“五个同步”,包括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等,不仅让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养老金结构更为合理,而且在保证其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强调了必须履行的义务,展现出“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思路,相信这一涉及每个人切身利益的改革,能破冰前行。

最美桑榆景,人间重晚晴。实现退休人员对晚年生活的美好期待,不仅是子女的义务,更是政府的责任。消除群众心中的不公平感,养老金改革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能否啃下硬骨头,进而撬动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考验着改革智慧,更考验着改革决心。

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的改革终于有了确切消息。昨天,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作报告时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

国民保障福利体系中,养老保险的关注度最高,可谓民生工程的绝对核心。养老,以保障兜底的形式,解决着人的后顾之忧,牵系着人的身家性命,人们对它的一切关注和讨论,永远绕不过“公平”二字。今天,养老保险破除“双轨制”有了消息,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称赞的事情。

“双轨制”是历史遗留问题,牵一发动全身,改之不易。这所“遗留”的,又绝不仅仅是制度、技术难题,而是完完整整的、各自系统化的两套保障体系,已经相当于两条人生轨迹。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放眼世界,这种“命根子”层面的大手术,无异于一次社会阶层结构的重大调整,以有序推进的改革手段着手进行,历史经验不多,这本身就已经体现了重大决心。

我国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建立,不过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这也是市场化制度确立的一二十年时间,这个过程中,尤其是经历了国企改革的整整两代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奠定的国家福利保障体系中抽离,经历了一段阵痛岁月,其中不乏一些劳动者的迟暮之年没有保障接续。从国家保障向社会化保障转变,从一开始面对的问题,就是偿还历史欠账,今天具体的表现,其实就是以年轻一辈的养老储蓄为历史埋单,养老资金池的累积至今也未进入良性循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养老“双轨制”的存在,更如芒刺背。改革的呼声早已凝聚成声浪,人们都期待痛下决心的这一刻。

“双轨制”意味着特殊,尤其是在事关公平底线的养老事业中,这种特殊为社会心理无法接受,其制造的身份隔膜远远大过实际待遇的差别。在人们对社会不公的感受中,养老不公可能更具有决定性。“双轨制”之下,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员工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成,而企业职工一直缴纳养老金,养老金只有在职工资约四成,这普遍使得企业职工的不公平感增加。

改革 “双轨制”当然不易,而正因为不易,更当痛下决心。方案如何制定,需要谨慎研究,也许会碰到很多想象不到的难题,但唯有决心真诚,也许一切都将迎刃而解。并轨可能不是一步到位,会有过渡手段,养老差距也许会延续一定时期,但大的方向无可疑议,一定是建立无差别的国民福利保障体系,让人们共同享受国家财富增长带来的果实。

新一轮深化改革,已经接连实现突破,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这一趋势之下,出台破除养老“双轨制”的消息,既在欣喜之中,也在意料之中。我们期待这样的改革决心,事实已经说明,真诚的决心可以捅破那些既得利益的“纸老虎”,重铸与巩固公平公正的基石,并让人们心怀信念。

12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称,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务员养老保险由单位和个人缴费。(《中国青年报》12月24日)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民间呼喊多年以后,改革我国养老体制“双轨制”,终于从“摸石头”变成了“过河”。每年“两会”,相关负责人被问及养老体制改革时,总习惯说“将要并轨”,现在也终于可以换一种说法了。虽然这个说法现在还只是一个报告,既不是改革方案,也不是实施办法,也没有一个明确时间表,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养老体制“并轨”已“箭在弦上”。

养老体制“并轨”,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会不会大幅上涨?广大纳税人会不会付出更多?公共财政能否有能力支撑这样的改革?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以上疑虑也并非毫无道理。可以肯定的是,养老体制“并轨”,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阵痛。

所谓的“改革阵痛”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吃皇粮”人员的人力成本将上升,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缴社保到缴纳社保的过渡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都将面临压力;二,并轨之后,可能会有不少单位建立“年金制度”,在正常的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将会继续提高整个社会的“养人成本”;三,新人和老人的差异问题,恐怕也都会由财政来埋单。以上这些,都意味着财政还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支撑这次改革。

但是,养老体制并轨,仍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改革。它从根本上打破了“铁饭碗”,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一旦到退休年龄,就与公共财政脱钩,由社保基金发放养老金。或者说,它让全社会的人都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公平,在退休人员群体中,再也不会增加新的“吃皇粮”的人,而领到手的养老金也要随着社保基金盈亏以及物价与消费情况而浮动。它更有利于体制内外人力资源的流入与流出,改变了“公务员一旦辞职就无法顺利退休”的现实。

阵痛仅仅是阵痛。在改革之后,公共财政将会慢慢从养老体制中退出,这对于广大纳税人而言是好事。我们的公共财政也终有一天会因为养老体制“双轨制”改革而压力变小。在公共财政不再负责养老问题之后,公共财政才有余力来为民生服务。一言以蔽之,改革的阵痛自然不可避免,但养老体制“并轨”却是真正意义上有进步性的改革,“长痛不如短痛”,毕竟,任何社会最需要的就是公平与公正。

一份问卷调查显示,49%的被调查者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大表示不满。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为单位性质不同,退休待遇差距较大,这已撕裂社会公平,甚至造成了阶层冲突。诚如马凯副总理所称,“虽然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但公平性不足”。如今双轨并成一轨,是对企业职工的心理熨帖,也将助推社会公平。

叫好之余,也不妨前瞻性地审视可能形成的新问题。

其一,改革前,公务员不用缴纳养老金,却能享受到80%甚至90%的养老金替代率,退休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成;企业职工一直缴纳养老金,养老金却只有在职工资的四成,这当然不公平。但是,让公务员像企业职工一样缴费,他们乐意吗?如果不乐意,如何化解?一些基层公务员待遇较低,如何才能更合理缴费?

按照“一统一”、“五同步”的制度设计,公务员普遍加薪在所难免,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如果公务员加薪,会不会引起民间情绪反弹?有学者建议,在结合各地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上,为各级公务员进一步制定更明确的工资标准,严禁地方随意为公务员增发津补贴。或许唯有如此,才能减少质疑。

其二,养老金的缺口如何解决?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认为,改革后的主要关注点,应该是并轨后公务员的缴纳标准与企业是否一致,其次是养老金的缺口问题如何解决。一方面需正视养老金缺口,另一方面更须正视养老金管理。马凯也提到两大难题,一是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仍偏窄,二是目前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尚不健全。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投资渠道,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增强基金支付能力,迫在眉睫。

其三,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并轨了,其他群体要不要并轨?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表示,我国现有养老金实行七轨制,“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城市居民,农民,企业职工,军人,还有一块农民工,农民工虽然讲可以包含在城市职工这个范畴里,但实质上是不同的。”企业职工养老金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相比,低了一大截,城乡居民养老金和一些地方参加新农保的农民的养老金更低。将七轨变为一轨,如此一刀切并不合理,但逐渐缩小它们之间的差距,确实是大趋势。

其四,如何关注那些没有养老金的人?目前全国还有1亿多人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主要是部分非公经济组织员工、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部分农村居民等。还有部分群体没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筑业等高职业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比例比较低,这些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社会保障。这1亿多人,其养老谁来保障?

【目前审议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长远来看,养老金保险改革方案还应把农民也包括进来,实现全国统一的最基本的国家养老金制度。】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

当前,中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单位退休养老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养老保险,但退休后的养老金标准却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全国人大财经委曾有一份调研报告,提到西部某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各地基本上都是存在的。因此,目前审议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然而,对于养老金并轨方案的理解存在几个误区。

养老金并轨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并轨方案仅仅只是养老金并轨过程的第一步,它离实现养老金并轨还有一段距离。

首先,养老金的取得是养老金领取者一生工作,缴纳养老保险的结果。过去中国没有养老金保险制度,但不等于目前的养老金领取者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当前的养老金保险制度改革得有老人、中人和新人的区分。老人和中人都有个社保视同缴纳的阶段,必须继续认可这一缴费工龄。因此,已经领取养老金的和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领取养老金的老人和中人,不可能立即并轨。

再者,从养老金替代率来看,也不可能立即或在短期内并轨。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约为在职工资的八九成,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却只有在职工资的约四成。二者差别过大,可是在没有其他商业养老保险的情况下,大幅下降公务员、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肯定不是好办法,同样短时间内立即提高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也不现实。逐步缩小二者差距才是现实的办法。但是,下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和上浮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大约需要8-10年,届时二者大概仍有10%-20%的差距。

第三,并轨之后还有个“找钱”的问题。养老保险目前还存在个人缴费是小头,基金支付和财政补助才是养老金构成大头。并轨之后,财政还得为这一部分增加支出。

综上所述,养老金并轨方案真正的实现并轨,还需几年。那么在多年之后,这个现在看起来还算公平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是否还会显得公平呢?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之后,但其与农民的养老金是否并轨、是否公平,问题又会接踵而至。

长远来看,养老金保险改革方案也应把农民包括进来,实现全国统一的最基本的国家养老金制度。其实,养老金替代率不妨低一点,以满足养老者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在此养老保障基础上,不管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或者农民,一律实行商业养老金保险作为补充。

今天上午,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做了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12月23日人民网)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养老保险“双轨制”,这是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因为我国城镇养老保险的改革是从企业开始的,企业先实行了社会化,而机关和事业单位仍然是单位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一个差距。所谓的养老保险“并轨”,是相对于现在的养老金“双轨制”而言,即不同用工性质人员采取不同的养老金制度。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保制度建设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十二字方针”。有鉴于此,此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这无疑终让二十多年的“双轨制”画上句号。可以说,破除“双轨制”,迈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关键一步,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养老保险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以笔者之见,构建公平的紧迫感全社会都有,但是更为关键的是怎么理解这个“公平”。一方面公平很重要,另一方面又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养老金制度改革而言,重点是要构筑公平,而不是在参保数量上的简单拉平。进一步说,“双轨制”并轨之后,不能冀希望于所有人拿着的养老金都一样,这不实现,因为不仅各地财政承受能力和基金结余分布不均,而且每个人的身份不同、就业时间等也不尽一致。可见,取消“双轨制”,只是消除了城市居民养老金制度的不公平,而养老改革的终级目标,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改革就是打破一个有一个“双轨制”的过程。比如,80年代集中攻克的价格“双轨制”等等。今天,包括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关键不在于参保人员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公平、可持续。进一步说,“游戏规则”要一样,这个规则简单来说就是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最终进入“多交多得、少交少得、不交不得”的良性轨道,避免“双轨制”改革后出现“少交多得、不交也能得”的状态,如此就是规则公平、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的具体体现。

构建公平的努力在社会中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实现的,从而逐步结束养老金统筹层次较低的局面,积极稳妥地推进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打造社会保障体系“升级版”,让公平正义普照每一个人。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体量极大,改革进行过程可能出现各种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项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而不能是被动的旁观者和沉默的路人。”】

国务院副总理马凯昨天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首次明确,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相关报道见A4版)

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二是“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等。虽然改革方案全文尚未公开,但有了上述态度坚定、立场清晰的原则表述,广大企退人员和数亿在岗职工乃至全体城乡民众,不难感受到这项改革决断带来的暖暖春意。

上述“一个统一”,旨在抹平因基本养老制度长期不平等带给社会的不公平感,防止因此不公平而造成“社会撕裂”;“五个同步”则凸显此项改革是经过顶层设计,全国多领域、多层面同步推进的社会公平改革,政出一门,力求整体到位,同时又充分考虑到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面临的巨大阻力及操作上的困难。为此,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继续沿用了“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过渡法”的稳健改革思路。作为“三种办法”之间的平稳过渡与衔接,以及为缓解取消养老“双轨制”必然造成的既得利益群体的失落感,减少利益失落导致的过大落差,改革方案特向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允诺,职业年金、完善工资制度(建立正常涨工资机制)将与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同步推进。同时,为稳定既有上千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情绪,又允诺待遇调整机制与退休金计发办法一并进行改革。

基于国情现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最终拍板,因而具备最高权威的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的改革方案,应该是一个能为各方共同接受,且易于实际操作的成熟方案。社会各界尤其是社会舆论,可对该改革方案的最终落实抱有信心。

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提升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议程,已非一年两年,从最高决策层到社会各界,对继续维系养老待遇“双轨制”带给社会的多层面伤害,更是早已有目共睹。这项改革之所以议论多年而迟迟难以落地,客观论之,也并非全部是因为“受到既得利益群体极力阻挠”那般简单。任何事关既有利益重大调整的改革,历来都是操作难度最大的改革,操作层面之所以难,首先难在认识上的统一及改革氛围的凝聚,还要考量和虑及改革的配套条件是否基本具备。假如相关条件尚不具备,光凭改革勇气而仓促推进,改革往往会煮成一锅夹生饭,以至于为了将“饭”煮熟,全社会不得不为此支付更大的综合成本。取消养老待遇“双轨制”改革终于等到了水到渠成之时,说明此项重大改革的各项内外部条件已基本成熟——因为水到渠道,改革才能势所必然,因为势所必然,改革才有可能重新赢回民意。

当然也要注意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体量极大,改革进行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很可能比方案论证阶段所设想和预期的还要多而且复杂。社会各界对改革的推进既要不断催促,社会舆论要保持一定的压力,也要充分考虑到改革推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舆论要保持一定的弹性。无论是直接涉及还是间接触及,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是这项改革的积极参与者,而不能是被动的旁观者和沉默的路人。

【改革的价值导向明确指向了公平。“双轨制”不仅不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活力,从整体上束缚了社会效率。打通“双轨制”这堵墙,利于公平,便于人才流动。】

退休后,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拿退休金,企业职工拿养老金,二者差别大。有消息称,甘肃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为月人均2065元。别小看这差距,在贫困地区对生活就很起作用,富裕地区差距则更大一些。这就是俗称的养老保险“双轨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双轨制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

终于,破除双轨制的改革有了确信。昨天,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会议作报告,称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意味着20年的制度壁垒即将打通。

这一众所瞩目的改革思路是“一个统一”: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这表明改革的价值导向明确指向了公平,改革措施有了很好的协同性,告别了单兵突击模式。

事实上,从双轨制运行的实际情况看,不仅不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活力,从整体上束缚了社会效率。我们说改革要释放潜力与活力,破除双轨制在这个层面上无疑是极大的利好,可谓为市场潜力与社会活力开掘了源头活水。我们说向改革要动力,破除双轨制无疑就是一个极大的动力释放。

曾听一位事业单位入职十年左右的员工抱怨,单位工资低,待遇一般,对前途感到困惑迷茫。问其为何不跳槽,他说这一跳意味着十年白干,养老保险企业不会替你补上。这说的是实情。现在一些人调侃,机关单位公务员嫌工资低为何不跳槽,肯定还是有油水可捞。这在相当程度上可能冤枉了他们,很多一线公务员很辛苦,有心想流动,但一看到双轨制等问题,就只好踌躇良久不敢动。

人才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使社会呈现活力。此时市场的力量,就以其看不见的手的高能高效配置,为人才提供合适的位置,为经济提供最佳的生产要素。双轨制的存在显然是一大制度壁垒,阻碍了人员的横向流动。

打通双轨制这堵墙,不仅利于公平,还便于人才流动。期待这样的改革举措再多些,因为无论于国家发展,还是于社会平等,抑或于个人福祉,都是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