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踩踏的责任推到“洋节”上,那么“春运”时为回乡而逝去的那些人怎么算?拿出种种矫揉造作的态度,实在是愚昧。】

上海踩踏事件的悲伤尚未过去,“神作”《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又蹿红网络,居然还挂在某高等学院官网首页。

别人出事故,你却自我陶醉,真不知该多么冷血,才能写出这种文章。

确实,我们渴望安全,不希望发生事故,但安全是一个成本问题。比如开车,速度提升,就有撞车可能,如改为开坦克,安全度自会大大提升,可由此带来的成本,多少人能接受?不错,回到人人走路的时代,自然也就没交通事故了,可无车可行,病人将因此错过治疗时间,有自然灾害也无法及时救援,发生饥荒亦运粮困难,岂不会造成更多死亡?

但,人们往往更关注意外事故的损失,却忽略了效率降低的伤害。我们常常忽略这样的事实:与传统文明相比,现代文明不仅更方便,而且更人道、更关怀、更均衡、更体贴。

现代教育也如此,它放弃了传统教育的禁闭、体罚、暴力等,转向尊重学生、教学相长,对年龄已达到成年人标准的学生,则尊重宪法赋予他的权利。

乍一看,“管”得没过去“严”了,甚至还会因此造成意外事故,但不放手,孩子就永远不会长大,就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公民,几千年来,传统文明一直以严格教育为豪,可结果证明:我们不仅没能内生出现代化来,甚至连缠足这样的恶习都不能主动铲除。

如果说,上海发生了踩踏事故,则今后所有大学不再允许学生节日出门,这与“因噎废食”又有何异?更何况,学校管理者也没有限制学生人身自由的权力,在倡导依法治国的今天,将违法行为视为“无比正确”,岂非荒唐?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功利思想积淀深厚,习惯从结果衡量一切,只要出了问题,往往一概否定,为了不出状况,宁可寸步不动、屋上盖屋。这就是为什么,冒险精神、主动精神、试验精神总不伸张,小富即安、适可而止、八面玲珑才能混出头,在这种氛围下,就算我们也有诺贝尔、哥伦布,恐怕也不敢去造炸药、大航海。

喜欢热闹,重在参与,这是人的天性,无优无劣,不能因为出了事故,就说人多是错误的,而庆祝北京“申奥”成功游行时,我们又说那是爱国举动。现代城市之所以充满活力,皆因人与人的距离更近,建设球场、剧院、广场、公众设施,就是为了给公众行动提供场域,难道将它们一概取缔,才“无比正确”?

尤其不可思议的是,将踩踏的责任推到“洋节”上,那么“春运”时为回乡而逝去的那些人怎么算?生活在“全球村”时代,安享着洋电、洋水、洋楼、洋车,甚至连现代大学都是从洋人那里舶来的,却对“洋节”过分敏感,拿出种种矫揉造作的态度,实在是愚昧。

此前有媒体报道,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组织学生在平安夜集体观看中华传统文化宣传片,要求学生不盲目崇洋媚外,封校禁过圣诞。上海踩踏事故发生后,该学院在其官网首页刊文《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文中称,严重的惨剧正是在看似正常的时尚的节日狂欢中发生。(1月5日《中国新闻网》)

发生在上海外滩的严重踩踏事故,表面原因是极多的年轻人来到广场狂欢元旦,人群拥挤,酿成惨剧;但背后深层的原因,毫无疑问是人祸,是我们的现代管理服务没有跟上,是对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措施没有做足,或者是“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败给了我们的侥幸心理。所以,我们除了哀悼,更应该反思、总结和追究人祸的责任,以问责避免侥幸心理,避免类似的人为灾难再次发生。

然而,作为位居“时代前列”的高等学校,不仅不反思自己“封校禁过圣诞”遭万人质疑的真正原因,反而以其它人祸灾难来突显自己的“无比正确”,这不仅是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刚愎自用,而且更是对灾难中遇难者的极不尊重,因为其言外之意就是“咎由自取”。当一所大学失去了反省能力,不愿意承认错误,拒绝接受批评并反思,而是不顾社会道德底线想尽一切办法来粉饰和掩盖自己的错误,其又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呢?

我们且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逻辑:“严重的惨剧正是在看似正常的时尚的节日狂欢中发生。如此无诱因节日事故的发生有它的必然性,不发生在上海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城市,不发生在元旦夜,也可能发生在平安夜,遇难的不是这所大学的学生,就是那所大学的学生,因为发生惨剧的外部条件是一样的,几十年来在全盘西化大潮的席卷下,青年人已对西方洋节形成了毫无理性的迷恋,过节的方式也是毫无目的的游荡与无厘头的狂欢”。

生产力的解放,物质的丰富,人文的更新,必然提高人的需要层次。无论中国传统节日,还是舶来的洋节,都必然随着人需要层次的变化而被改造,一尘不变固守原样,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人性需要尊重、需要释放,即使没有所有现在的节日,人们也会创造出新的节日,“双11购物节”就是最生动的现实例子。按照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逻辑,我们不仅应该取消所有的节日,更应该取消我们的每一天,因为每一天都可能会发生“如此无诱因的事故”。

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是毫无争议的因噎废食。为了所谓的安全稳定,不是改进管理和服务,而是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一样压制人性、蔑视人的合法权益,近年来其实并不少见。不是吗?新闻媒体已经报道,上海踩踏事件发生之后,上海各区已叫停所有大型活动。全国也已经有不少地方“跟进学习”,以“没批准的大型群众性活动要及时叫停”的要求,事实上是叫停所有大型户外活动。背后的逻辑,只不过是“不作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正因为如此,人们都说上海踩踏事故会对全国影响好多年,心理影响好多年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就是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一样,打着安全稳定的大旗,宁可大家都乏味,行不尊重人性、人权之实,让一个地方失去很多生动的地方,让当地的民众损失很多自由、向往与追求。面对灾难,我们切莫“好了伤疤忘了痛”,切莫只将“以人为本”、“服务”、“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等放在口头上;但无论如何,警惕灾难成为“倒行逆施”辩护的借口,这一点我们必须旗帜鲜明。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事件已造成36人死亡,13人重伤。受伤者中7人已康复出院,有40名伤员仍在医院接受救治。(中国广播网1月2日)

新年到来之际发生这样悲惨的事故,令人痛心。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何以出现如此严重的安全事故?我们不能不怀疑,有关方面根本就没做好安全预案。而事实竟然的确如此。虽然上海政府网站12月31日的公告外滩地区取消大规模新年倒计时活动,但仍然提到“今晚至明天凌晨,许多游客会去外滩源看5D灯光秀,还有的守候在滨江边看上海中心亮灯。南京东路站深夜客流或明显超过工作日早高峰。”(据1月1日新华网)而跨年夜当晚,很多人误以为仍有跨年灯光秀,为等待演出长时间滞留观景台。黄浦分局指挥处指挥中心副指挥长蔡立新坦言“没有活动,所以我们没有像国庆节那样安排警力”。多位目击者告诉记者,跨年夜,距离上海外滩最近的南京路地铁并未像往年一样封闭,陈毅广场也没有采取分流措施。此前媒体对灯光秀热烈宣传,可取消活动很多人并不知道。

上海政府网站的公告显然是存在问题的。第一,直到新年倒计时当天才发布取消相关活动的公告,未免仓促了些。政府公告的传播效应相当有限,发布相关公告的部门完全应该清楚这一点。上海政府网站发布取消活动的消息之后,是否想到主动请其它网络媒体帮忙尽快传播这则公告以期尽人皆知?恐怕没有。

第二,常识告诉我们,就算政府公告宣布取消大规模的新年倒计时活动,但岂能忽视公众还有一个习惯问题?世界各国大都市都有聚集城市中心广场迎新年的传统,上海也不例外。显然,取消新年倒计时活动,上海外滩这样一个一向繁华的都市中心仍然会有较为密集的人流。当地政府绝对不能自以为已经宣布取消相关活动就放弃周密的安全预案。

第三,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相关部门根本就没认真推演现场发生事故的可能,只是说“南京东路站深夜客流或明显超过工作日早高峰”,这样的估计跟实际相差悬殊,一个“工作日早高峰”可能聚集现场上百万人吗?再说了,工作日的人群基本在流动,而不会长时间聚集。这份官样文字的公告表明,当地政府没有去做“最坏的打算”,而警方事后也承认“没有活动,所以我们没有像国庆节那样安排警力”。这是多么严重的安全疏漏啊!

一份政府公告如此应付了事,足以表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安全意识何其淡漠,在安全问题上何其不负责任!进一步说,没有活动,但遇到节假日,各地政府也都必须有安全预案。而且,既然各种活动都需要一份安全预案,不仅要有充足的时间充分做好安全预案,同时也很有必要提前把相关活动的安全预案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审查,吸纳公众的意见。安全预案的公开透明,不仅可以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更有利于参与活动的人们多一点安全准备。

【把上海的一幕惨剧、把36条鲜活生命的逝去,当做自我表扬的契机;在他人的血痕中,看见自己的“无比正确”。这等幸灾乐祸的心理,令人不寒而栗。】

上海踩踏事件的血痕未干,此前不让学生过圣诞的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在官网登出醒目宣言——《上海节日踩踏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把一幕惨剧,当做自我表扬的契机;在他人的血痕中,看见自己的“无比正确”。这等幸灾乐祸的心理,令人不寒而栗。

面对网上的如潮批评,该学院的宣传部门,回应说“无比正确”只是文章副标题,主标题还是表达哀悼的,但同时又说“网站目前撤稿原因并非认为言论有问题”。这篇在他们看来“瑕不掩瑜”的文章,真的没问题吗?

该文引用了网友的假设:“如果上海事件发生在西安,如果西安事件发生在平安夜,如果西安平安夜发生踩踏事件后有大学生遇难,现代学院管理平安夜的本次舆论事件价值就更加突现出来了!”不知道这所谓“网友”是什么来路,但这“如果”,堪称是最冷血的假设,恐怕也道出了该校主事者心底最冷血的“遗憾”。

只是,这“遗憾”愚蠢得简直不值一驳。如果惨剧发生在平安夜,就证明“洋节”有“死神”徘徊的话,那如果惨剧发生在春节、元宵节呢?很多城市在传统节日,也会有民众大规模集会看花灯、逛庙会,不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又该怎么辩解?

不少专家已经指出,人群聚集并非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聚集活动现场缺乏有效管控,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才是悲剧的根源。西方的一些有效做法,在上海悲剧之后被广泛传播,比如把用栅栏疏导人群,派专人负责引导人群流动等,这些才是当下最需要反省的,才是“无比正确”的。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主事者此前对学生过圣诞的“管理”,无非就是简单粗暴的“控制”,本就引发很多非议,可是他们只看到“遍布天下的从不相识的朋友们的点赞”。连这样一个悲剧,也变成对他们管控学生过“洋节”的“点赞”,这需要多么“无知者无畏”的心胸!

为了自己眼中的“无比正确”,36个生命不能激起内心的悲悯;为了自己眼里的“无比正确”,把已成年的学生们陪绑在封闭的校规上。这种惟我“正确”,不顾他人死活的冷血思维,才是最可怕的。

□敬一山(媒体人)

【上海踩踏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警惕,在一些人群拥挤的场合,别盲目扎堆,当出现人群混乱等突发情况时,也要冷静应对,学会自我保护】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名单已公布。这几天,陆续有幸存者回忆当初惊心动魄的一刻,曾有人被挤压至45度脚腾空,还有亲历者称,就在危险到来的一刻,他看到观景台上依然有人在用力地推搡人群。

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应对公共场合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技能。高度密集的人群,面对某个不期而至的外在干扰,瞬间就产生了集体性恐慌,进而演变为慌不择路地逃离,甚至在互相挤压中酿成大祸。这一现象曾屡屡发生。

另据媒体报道,上海踩踏事件的其他亲历者在描述现场情景时说,整个拥挤踩踏过程不超过10分钟。“当时我们还大声地提醒站在台阶高处的年轻人,我说你们赶快喊!然后他们高声喊着让下面的人后退,不要往上挤。开始不管用,后来他们喊得齐了,一二十秒后,管用了。要不是这样控制住,死伤数还得翻倍。”

从这位亲历者的回忆当中,我们基本可以还原两个事实关键点:一是事件发生后,部分在场人员处于失控状态,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效地自我保护;二是幸好还有人具备了一定的清醒意识,并且通过相互呼应,避免了悲剧继续扩散。

正如专家所指出,在人员稠密的公众场所,如灯会、公园、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地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所以,当人们身处这样的场所,首先就要提高警惕性。要提前观察好安全通道、应急出口的位置。参加户外大型活动时,要提前观察该活动区域的地形,尽量远离不安全区域,不要盲目往人员密集处挤。

与此同时,民众也要严格听从包括警察在内的专业人士指导。尤其是面临突发状况时,更不能一味慌乱,而是要尽可能寻求管理者帮助。也可以学习上海踩踏事件中的那些“后退哥”,详细观察周边形势,呼吁他人保持冷静,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群在恐慌情绪下造成更大的混乱。

心理学家曾经揭示了公众场合发生突发事件,人们陷入“羊群效应”后带来的危害。人也有从众心理,信息的不完整,未来状况的不确定,蒙蔽了人们的判断力,自己的行为会受别人影响而盲从。以往发生的踩踏事故中,经常出现因为拥挤而堵住了安全出口,缺乏秩序,让现场更为混乱不堪,激发出人们因为恐惧而导致的更多非理性行为。

就此而言,上海踩踏事件发生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提高警惕,在一些人群拥挤的场合,别盲目扎堆,当出现人群混乱等突发情况时,也要冷静应对,学会自我保护。而相关部门也应重视民众应急和自救的教育,尤其应在学校普及这样的教育,让下一代从小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在学校之外,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公益宣传片等多元化途径,让民众深入了解缺乏避险知识给自身带来的危害,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

避免踩踏事件的再次发生,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作为公民,我们自己也要拿出一份热情和认真,真正将公共场合避险应急知识嵌入脑海中,在关键时刻不至于惊慌失措。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致36人遇难49人受伤,哈尔滨火灾致5名消防员殉职14人受伤……岁末年初,接二连三的事故给崭新的日历抹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新年的钟声带来了沉重的安全警示。我们祈愿逝者安息,为伤者祝福,同时也不能不拷问血的教训为何一再发生,如何避免悲剧重演?

对这些事故,舆论纷纷发出有针对性的追问,诸如:国际化大都市因何发生重大惨剧?大型商库为什么成为消防死角?“世界级”现代化大工厂为何会发生爆炸悲剧?从这些事故发生的场所和起因中不难发现,它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现代社会的安全之痛,急需适应性的安全防范思路与具体措施加以应对。

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是人员流动大,特别是互联网信息畅通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发达,可以实现大量人员的迅速集聚。每逢假期,处处人满为患,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大。据报道,考虑到人流量大等问题,今年外滩未组织大型跨年迎新活动,取消了往年举办的灯光秀,但很多人不知情,仍奔着外滩看灯光而来。由于往年被严密控制的外滩变成“自由开放”的空间,显露的危险信号并没引起足够重视,当发现情况异常而紧急调集警力处置时为时已晚。可以说,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与对短时间内大量人员聚集的风险预判不足、预案不够不无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发生的类似事故看,往往是民间性的灯会、展览会和体育赛事易发生群死群伤事故。如北京密云灯会踩踏事故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杭州西湖烟花大会烧伤百人;早些年的太原迎泽公园灯展造成挤死105人伤108人事故等。对非政府主办的活动或大量群众自由集聚的场所,政府同样负有监管责任,对风险加以研判并及时预警。广州跨年之夜无倒数活动仍然做足预案分批放行,香港大规模迎新年倒数活动实施分阶段封路、限制和分流人群等防范预案,广州火车站春运采取“方阵式”控人流,这些做法证明积极主动的预案何其重要。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给群体集聚安全防控提出新的课题,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对消防安全同样是新的考验。近年来,全国各地现代化工厂燃爆事故时有发生,大型商场、仓库的熊熊烈火此起彼伏,且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惊天动地。哈尔滨大火暴露出消防通道被占、失火建筑未通过消防验收、“住商混合”等系列问题,全国各地类似的火灾“定时炸弹”还有多少难以让人放心?还有多少现代化工厂缺乏与之匹配的现代化消防意识与安全措施?

著名的“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法则特别强调两点,一是事故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这一法则虽然针对的是航空飞行安全问题,却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其核心是告诫人们:任何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面对岁末年初的多起重大事故,无疑需要更多从现代社会特征与“海恩法则”的警示角度来审视,进而从技术、措施、预警、防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修补,摒弃防控懈怠,把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故压制在萌芽状态。长期以来对群众的应急演练、安全教育等方面的缺失无疑也须补上。唯此,惨痛的悲剧才可望不会重演。

【政府信息发布,除了通过传统媒体、分散的政府官微发布以外,还可以通过带有定位系统的智能手机,用短信、客户端等新渠道,更精准地送达个人。】

关于上海外滩跨年夜踩踏的反思还在继续。虽然事实不能假设,但从一些细节看,这起事故也许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往年都在举行的外滩灯光秀,出于安全考虑被警方建议取消了,改为在外滩源封闭范围内举办。因为灯光秀取消,也就相应降低了安全防范等级,取消了很多限流、管制等临时措施。

通过回溯“外滩灯光秀取消”信息的传播过程,可以发现如此关键的信息,并没有清晰准确地传递给大多数人,反而“沉没”于互联网时代信息的汪洋大海当中。

其实,外滩灯光秀取消,并不是临时决定。这一信息的发布,最早通过政府网站和当地都市报发布,阅读量十分有限。但即便这有限的信息,也不是非常明确,显然没有得到媒体的充分重视。而作为新兴渠道的政府官方微博,也只发布了不起眼的零星信息,转发和评论寥寥。

外滩和外滩源,仅一字之差,乍一看可能分不清楚;而且上海流动人口多,很多人未必能及时收到相关提醒。这可能客观上造成了信息损耗,增加了信息到达的难度。但有关政府部门在公共信息传递上的迟滞和模糊,也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对外滩灯光秀被取消,有关部门并没有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还等着少数媒体去求证;对于改到外滩源举办的灯光秀,到底哪些人可以参加,怎么才能领到票,也语焉不详。这可以说是造成信息传递不畅的源头。

这件事看起来十分偶然,但反映出问题的并非特例。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往往就会发现,相关官方权威信息发布的迟滞与低效。这不但没有阻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反而,又易于形成新的舆论危机。

如何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传播出有价值的公共信息?中纪委网站便是众多政府部门信息学习的楷模。他们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信息发布,通过宣传资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高效传播。

其实,除了通过传统媒体、分散的政府官微发布以外,政府信息发布还可以通过带有定位系统的智能手机,用短信、客户端等新渠道,更精准地送达个人。现代化城市都可以通过视频监控、交通流量监测等系统,实时掌握人流聚集情况,及时发现安全隐患,通过最便捷的渠道提出预警。

政府信息传播不畅,表面看是能否掌握传播规律和熟练运用媒体的问题,背后反映的还是责任心和治理水平的差距。提高政府部门的信息传播能力,也是提高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铁永功(媒体人)

去上海参加跨年活动的吴小小和她温州医科大学同学潘盈盈参与了“12·31”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的现场急救。吴小小称这是她经历的“比平日里工作紧张得多而条件却最简陋的一次急救”。

一次又一次的悲剧,以生命之名,叩问急救教育缺失之殇。伴随着社会变迁,公共空间成为人们运动锻炼、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的平台;然而,群众自发组织的公共活动能力却处于一种薄弱的状态,公共安全处于一种脆弱的防线之下,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就可能上演人员伤亡的悲剧。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种看似矛盾的情形,即安全焦虑与风险漠视并存。一方面,不断发生的食品、交通安全事故使得老百姓处于焦虑状态;另一方面,社会整体的风险意识并不高,对于突发的、伤害性大的风险警惕较高,而对那些缓释性的、无直接生命伤害的风险防范不足。当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风险因子的时候,让人追悔莫及的外滩踩踏事件也就发生了。

补齐急救教育短板,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老百姓的风险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公众的风险防范能力;只有双管齐下,人们才能及时、有效地规避风险因子;只有走出“因噎废食”的惯性思维,从急救教育入手,才能通过教育、训练提升人们公共活动的能力。(杨朝清)

新年伊始,几件安全事故让这个冬天多了一分凄冷,也唤起了人们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再度关注。城市公共管理的议题事关民生,联系民心。城市生活、文化的提升,伴随的是城市安全问题增多,只有打醒精神,才能构筑坚强的防线。

今日本报社评从不同角度关注公共安全问题,为城市安全发声。

上海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截至1月4日上午,又有4人出院,累计已有24人经诊治后出院,重伤员减少到7人,其中1人病情依然危重。

悲剧虽然过去,悲伤并未走远,悲怆永留心间。36条年轻生命的离去,留下的不应只是伤痛、伤疤,还应对现实及未来的启示。一位事件经历者在朋友圈中这样忠告朋友,“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一旦发生事情,做什么都是苍白无力的。”随着城市人口的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公共活动的增加,公共场所人山人海是一种常态,“不要去人多的地方”的忠告也显得“苍白无力”。

为什么是上海?上海是我国公共预案最为成熟的城市之一,自2003年“非典”之后,上海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踩踏事件的发生,再次说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无处不在,且与日俱增,没有谁可以置身其外,我们能够做的只有做足防范措施,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迄今为止,点燃外滩陈毅广场的踩踏事件的“火星”还没查明,但就公共安全防范议题而言,这类事件呈现的共性已经足够,个性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将公共安全工作做在前头,永远没有错:活动组织方事先对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对活动可能涉及的人群规模、场地的安全容量、组织的安全有效性、场内人流流动规律、场内的安全风险点、可能出现的诱发事件、配备的应急能力及装备等等,做一个全面的、充分的、科学的评估。从“最坏的打算”的角度,制定具体详细的、可行的活动组织方案和应急预案,并配备足够的应急力量与装备。

香港在 1992年12月31日晚也曾发生造成21死、63伤的踩踏事故,而这倒逼出一套大型活动安全防范体系,包括:进行人流量评估、执行必要的限流措施、对公众进行风险告知,并划定责任田让每片区域都有专人维护,还有医疗人员配备及民安队支援等等。纽约时报广场每年元旦也会聚集上百万人,为防止踩踏,纽约警察采取一套很严格的、有效的人群控制措施。可见,有效控制人流是普遍做法,具有参考价值。

事情的另一面,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及公共文明素质对公共安全非同小可。这种意识及素质既表现在安全事件发生时的自我保护、给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更包括规则意识与秩序观念。不少媒体披露了外滩陈毅广场踩踏事件这样的细节,警察一直在维持秩序,要大家不要再挤了,可是几乎没有什么效果,人群还是继续向前。假如,这时大家能够听从警察的指挥,不出现人多势众的“集体无意识”,后来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可见,在一个公共活动场合,维护警察权威、树立规则意识何其重要。

随着城市大饼越摊越大,构成挑战的不只是城市基础设施,甚至还包括生活方式、管理模式。对此,城市管理的主客体都要进行必要的调适,以适应这种趋势。共识、共治,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与基础,公共安全治理也不例外。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不幸消息,像一道死亡黑幕,笼罩在世人的眼前。

所有人都在总结教训,都在争论着道德与法治的永恒命题,都在为传统媒体与媒体的表现而喋喋不休,都在为“后退哥”这笔财富感慨万千,但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身处现场的护士痛彻心扉的领悟——希望全民都能学习抢救技术!

温州护士吴小小,是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站出来参与救援的3名专业医护人员之一。当所有的人们面对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伤亡人员悉数惊呆了的时候,吴小小与她的同伴潘盈盈听到民警不断高喊着“有没有医生护士”,迅速参与了急救。而在此时,除了她俩和来自杭州的一位护士,现场有能力使得上劲的,只有几名外国游客。

媒体报道说,在现场用人墙围起来的一小片空地上,当时躺着三四十名被踩踏的人员,他们中有的面色青紫、瞳孔散大,有的已经呼吸骤停,生命体征微弱。

没有仪器,周围站满了围观的人群……潘盈盈说,这是她从事护理工作以来,条件最简陋的一次急救。3名浙江护士与外国志愿者一起,赶在救护车到达现场之前,运用学过的心肺复苏知识,机械地从一个伤员转向另一个伤员。

如果那围在一旁惊呆了的同胞稍微懂点急救知识,我相信他们同样会参与到这场生命争夺的过程中来。但是,他们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看着奄奄一息的一个个年轻生命挣扎在死亡线上。因此,温州护士吴小小在望着那些生命黯然离去之后,在她的微信圈痛心疾首地呼唤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意识到该学习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其实就是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是对心跳、呼吸骤停的人员采用的最初急救措施,是对病人基础生命支持的最简单、最实用的抢救办法。心肺复苏这个中国人听起来专业性很强的医学概念,其实在很多国家属于中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美国,属于每个公民必须在18岁之前掌握的知识;在日本、在德国,是属于想拿到驾照必须学习的急救知识;在英国,每天早上有一张报纸在15个城市免费发放,英国红十字每天在上面发布只有两行文字的急救知识。但是在中国,它只属于专业。

外滩踩踏事件急救现场,与发生在诸如地震灾区、马拉松比赛等众多意外伤亡现场如出一辙的是,可以看到外国友人出手相助的娴熟,与总是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国人同胞,两者在生命危难时刻体现出差距。

很多人误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人性冷漠,其实这是中国公共安全知识教育的意识淡漠所致。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规定的国民急救知识虽然不是强制性法规,但几乎被所有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采纳,美国红十字会以及各健康协会、消防部门,都会为学生及社会机构提供急救知识的培训。然而在中国,除了专业人员,几乎所有的人们都将心肺复苏这样的常识,当成高深莫测的知识。中国的驾照几千元的学费,没有一分用在救急培训上。中国的红十字会走进学校,更多的还是募捐箱。

一堂课的知识培训,分分秒秒的生命,前者是投入,后者是可能存活的生命,哪个成本更高、哪个价值更大?偌大的中国没人好好计算过。即便计算过了,也没有一个部门能够把这个担子真正挑起来。中国与那些不惜努力传播急救知识的国家相比,差距不在民众的人性,而是贯穿在整个教育中的、对人的生命的敬畏程度。

外滩事件之后,这么痛的领悟,再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护士痛心疾首的呼唤上。如果我们暂时还无法阻止悲剧的降临,那么,我们能够做到的便是在下一个悲剧发生时,不至于总是依然惊呆,总是依然无能为力。那些在生命急救知识的传播上责无旁贷的部门,在一场场悲剧面前,更应是无颜袖手旁观的。喋喋不休地争论着是是非非的人们,请加入到护士吴小小微弱的呼唤中来,呼唤全社会一起努力传播急救知识,减少生命终止的人数。

近日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成为2015年新年伊始很多人无法释怀的“痛”。笔者是一名小学教师,也想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防踩踏教育需从娃娃抓起。

首先,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安全习惯。好习惯让人受益终身。显然,从小开始,学校和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下楼梯时,要靠右行走,不逆行;在人多的地方行走时,不要随意停下脚步,做一些诸如系鞋带的动作;上下楼梯,要做到相互谦让,不争先抢行。培养孩子的这些习惯,一方面家长可以多一些示范。另一方面,我们的公共媒体可以多做一些宣传。公交车地铁上不妨多播放一些这样的公益广告。

其次,要培养孩子的一种自救常识。笔者注意到,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发生之后,很多媒体都公布了踩踏发生时的自救图片。应该说,这些方法非常实用。在学校教育时,可以多一些模拟场景的演练。在上海外滩踩踏的事故中,有媒体报道了“后退哥”的事迹。他在发现前面有人跌倒踩踏时,大喊一声——“后退”,随后有百人齐喊“后退”……可以说,这是踩踏事故发生时,拥挤人群自我救助的一种体现。所以防踩踏教育不妨从娃娃抓起。

上海外滩跨年重大踩踏事故之后,在警方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之际,海内外媒体纷纷将上海外滩和纽约时代广场跨年活动场面的航拍图进行对比。给我的感觉是:时代广场是“一张网”,上海外滩是“一锅粥”。

俯看时代广场,庞大的人群被铁栅栏分隔成一个个独立的方块,各方块之间留有纵横相间的通道,供警察巡逻和应急救援。这恐怕是与上海外滩最重要的区别。据参加过时代广场跨年活动的华人介绍,在大型公共场合,凡有坡度和梯度的地方,必用铁栅栏隔离出上下分流的线路,防止人多时形成对冲。而上海外滩踩踏发生处,正是没有隔离分流的广场地面与观景台连接的梯道。还有一个细节,很多美国人参加这样的大型活动,都防患未然地穿上纸尿布。可不要小看这个个人措施,它不仅方便了自己,而且会大大减少个人不时之急对群体和他人造成的不便。

有人根据对比得出结论,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不是什么意外,至少是上海警方的安全管理措施存在重大缺陷。而我要说,这次事故后,上海警方完全可以复制纽约时代广场这一张网,避免类似悲剧重演,但我们是否知道,纽约时代广场的管制手段与形式,与他们的管理理念密切相关,其中包含国人时下已经说滥了的“互联网思维”。而理念的更新,化为自觉的行动,却不是一日之功。

其实,互联网思维不是笔者给美国人贴上去的标签,早在这个国家诞生的初期,它们在设计这个国家管理时,就有一个当时非常先进的机器模型,那就是“收银机”,这部机器的特点,为了保证公正和效率,它不指望人的品质,它不依靠“关键先生”,它更相信机制的自我保障与修复。联想到200多年后,美国先贤的后人们发明的互联网,二者异曲同工。

《互联网时代》有一段旁白这样说:“每一个交汇点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交汇点到达另一个交汇点,有着一张网所有的连接提供的无限途径。”这正是互联网之父们创造出互联网时最原始的出发点和美好的愿望,纽约时代广场对巨量人群的管控,化整为零,各自为阵,方便调节,有备无患,解决问题的路径,不只有唯一,这不正是一张均匀有序、伸缩自如的网吗?

中国人也讲网,如纲举目张,但中国人更看重纲的作用,甚至迷信能抓住纲的人。比如上海外滩的跨年活动,一旦事发,身陷其中的人们,自己无回天之力,虽然是象征纲一样的警察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强行切入人群,但因为没有操作空间,也只能是困兽之斗。

其实,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已经不只具有大型集会管理的借鉴价值,它警醒我们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是否潜伏同样的危机:依赖权威力量,奢望人的素质,终究不能持久,在危急关头莫不一筹莫展。

当初互联网之父们有一个共识:解决根本性的问题,“要在革命性的分布中寻找前景。”一个广场的管理,一个社会的运行,一个机构的组建,都要有互联网思维,要把它当作一张网来编织,它就不会像一锅粥一样没有头绪。如果一个个体也有互联网思维,就会像美国人参加大型广场活动时穿上纸尿布,尽量不去逆网而行。这不也是互联网思维的“利它”元素么?

这个24岁的宜昌小伙,前日特地带女友陈小姐去苏州选购婚纱,他们筹划要过一个不一样的跨年夜。他们走到上海外滩时,将近11点半了。人流中滕勇感到胸闷不适,遂做出一个决定——他和陈小姐手拉手,抱住一根柱子,无论行人怎样冲撞或推搡,绝不松手走动。这个决定看来似乎可笑,回头看时却十分明智。(1月2日《楚天都市报》)

外滩踩踏事故仍在痛,一些教训反思也在进行。抛开阴谋论的“因素”,有人将之归结为大都市对公共安全管理的缺陷,比如麻痹大意应对预案失措等。但市民游客的个体反思也要进行,特别是缺乏必要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匮乏自救知识。

情侣抱柱子躲过一劫就值得借鉴。在波涛汹涌的人流中,抱柱子成了经典的“自救”动作。实事也证明此举是成功的,一个自救细节挽救了一生。而许多人的“集体无意识”,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在人流中,也出现了一些弥足珍贵的自救画面:一些人自发起来惊呼“后退、后退……”,有人专往人群少的方向躲避,还有人抓住护栏或高空建筑物暂时攀爬悬浮脱离人流。可惜,这样的镜头太少太少。

踩踏事故凸显自我安全保护知识匮乏。倘若游客把追求跨年浪漫建立在现实的安全意识基础之上,倘若身处危机中有更多的自救知识,倘若能够冷静处置有更多人起来组织疏导自救……悲剧就可能就不会发生。

与此类似,许多人由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在一些重大的火灾、电灾、水灾、震灾等事故面前失去了自救的能力,惊慌失措,有的错误的施救甚至加剧了灾情,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令人感到惋惜。

情侣抱柱子自救启迪了个体保护意义。除了要加强公共安全管理防控智慧外,还要多多加强民众的安全自救知识普及宣传。这方面做好了,还可以减轻公共安全管理的压力和成本的透支。亟需把个体保护提到现实课题着手,提高民众素质,学会应对突发灾害自救。如此,就可避免许多重大事故发生,至少可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俗话说,新年新气象。但元旦假期突然发生的两起重大安全事件,却让新年有了几许悲怆。一起是跨年前夕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另一起是1月2日下午造成5名消防战士牺牲,14人受伤,2000多居民受灾的哈尔滨仓库大火事件。两起事件虽然发生的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不同,但都属于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都很多,死亡人员都很年轻,令人非常痛惜。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在两起安全事件中遇难的年轻人,他们再也无法生还,留给亲人的是一生的悲痛。目前,两起安全事件的原因都还在调查,但有一条原因是始终存在的,那就是当地公共安全管理部门监管的缺失。在上海踩踏事件中,当地对人流估计不足,事发前没有通过多种介质分流人群,没有完备的应急预案和防控举措。在哈尔滨仓库火灾事件中,虽然伤亡的是消防官兵,属于英勇的职业行为,但当地在平时和元旦前的安全检查中是否发现了仓库的安全隐患?作为通过媒介关注事件的非亲历者,本不应该“扇风点火”,妄下结论,一切以当地的调查结论为准,但公共安全关系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写这篇小文,只希望每一个公民都能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积极维护和建设公共安全。只希望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公共安全管理部门能够多一点责任,少一点敷衍,多一点细心,少一点麻痹。

这些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已经很多很多,每一次事件发生后,从上到下无一例外的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或者“XX安全专项检查”,“高度重视”过后,某个领域的某一段时间也的确减少了同类安全事件的发生,但没过多久,类似的事件又再次发生,有的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更大,更严重。一些地方的安全管理部门和一些人,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于是,国家反复强调安全,安全事件反复发生,安全检查时常进行,但安全隐患总没有排除。

安全工作,面宽量大,领域众多,既有牵头的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也有各领域的安全主管部门,既有面上的《安全生产法》,也有专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消防法》……这么多法律,这么多主管部门,为何安全事件仍然频繁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了各自的利益,置安全法律法规于不顾,不把安全工作当回事。比如,很多小区的消防通道总是被一些车辆或杂物占据,一些商场的消防设施总是成为摆设,一些乱搭乱建总是布满一些城市的“城中村”或城郊结合部。这些看似小事,但发生安全事件后就是伤害人民生命财产的大事。对这些违反安全法律法规的行为,安全管理部门为什么不可以依法严厉打击一下?小的安全隐患不除,必将积累成大的安全隐患,既危害他人,又伤害自己,需要及时从源头上进行消化和解决。

每一起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有其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深入调查和分析事件原因是为了亡羊补牢、汲取教训、举一反三。我们只有将人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教训作为开展安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减少和杜绝安全事件的发生,否则只会“重复昨天的故事”。

【公布遇难者名单,只是善后处置的第一步。为了对得起这逝去的36个生命,还要调查原因、严肃追责、正确反思,才能避免所谓的踩踏健忘症,防止类似悲剧再次重演。】

原本相聚狂欢、抱团取暖的人们,在瞬间成了彼此的“地狱”。跨年之夜,发生在上海外滩的拥挤踩踏事件,让人震惊痛心,更觉生命脆弱、安全可贵。

继昨晨公布首批32位遇难者名单后,第二批3位遇难者名单也已初步核实,还有1位遇难者身份仍待核实。每一个冰冷的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年轻的生命,都有各自的家人和牵挂。他们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却没能看到新年的第一抹曙光。这该是怎样的哀痛!

在灾难发生后,公布遇难者名单和信息,是善后处置的重要一步,是对无辜生命最后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告慰和警示。及时的信息公开,也能减少公众对伤亡数字的狐疑,主动接受生命的拷问和舆论的监督。所以,在灾难无法挽回以后,公布遇难者名单,应成为一项基本要求。

但这个基本的要求,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做到。同样在2014年最后一天,发生在广东佛山顺德一工厂的爆炸事故,造成17人死亡,33人受伤。但在公开的报道中,我们并未看到来自官方的完整的遇难者名单。

虽然可以找各种借口,但这么多鲜活的生命,最后只剩下一个冰冷的数字,很难说这是真正的深刻反思、尊重生命。

回到外滩跨年夜踩踏事件,公布遇难者名单,只是善后处置的第一步。为了对得起这逝去的36个生命,还要调查原因、严肃追责、正确反思,才能避免所谓的踩踏健忘症,防止类似悲剧再次重演。

踩踏事故该如何反思?前一分钟还在庆祝祈福的人群,怎么会变成彼此的杀手?公共安全专家称,当人员密集到一定程度,哪怕是踩了一下鞋子,都可能诱发踩踏事故,造成严重伤亡。所以,要避免乐极生悲的惨剧,关键是要防止远超负荷的人流被置于险境中。

上海警方等有关部门对事故直接诱因的调查、对“撒钱”“抢位”等传言的回应,对还原事实真相、解答公众疑惑确有必要。但从已掌握的情况看,事故隐患在此前就已形成,处在事故核心区的人可能已经遇难,完整的真相也很难还原。因此,追问为何这么多人聚集却没有有效的预警分流措施,为何出现险情后缺乏有效的应急处置手段,可能是更重要的。

很多人对国外公共活动场所如临大敌、护栏林立的景象印象深刻,也对灾难之下人们的逃生故事记忆犹新。现代城市人员密集、系统复杂,安全生态其实是很脆弱的,公共管理的任务非常繁重。国外一些地方,甚至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严重的踩踏伤亡事故。但关键要吸取教训,正确反思,真正从制度上建立起生命防护网。

外滩跨年夜的踩踏惨剧提醒我们,安全,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在一个高速运行的风险社会,人人脑子里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群盲状态下的拥挤和混乱,照见生命的脆弱,因此更需要管理者和规则的庇护。政府要学会科学精细化管理,个人也要多掌握一些自我保护常识。在反思中获得进步,避免类似悲剧重演,才能对得起这些无辜逝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