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当提高警惕,在一些出现人群拥挤的场合,别盲目扎堆,当出现人群混乱等突发情况时,也要冷静应对,学会自我保护。而相关部门也应重视民众应急和自救教育的普及。】

外滩踩踏事故35位遇难者名单已公布。遇难者中最大的37岁,最小的仅12岁。那一张张逝去的年轻面孔,令人无比痛惜。我们沉痛哀悼事故中的遇难者。

造成这起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应对公共场合突发事件的意识和技能。高度密集的人群,面对某个不期而至的外在干扰,瞬间就产生了集体性恐慌,进而演变为慌不择路地逃离,甚至在互相挤压中酿成大祸。这一现象曾屡屡发生。

据媒体报道,上海踩踏事件的亲历者在描述现场情景时说,整个拥挤踩踏过程不超过10分钟。“当时我们还大声地提醒站在台阶高处的年轻人,我说你们赶快喊!然后他们高声喊着让下面的人后退,不要往上挤。开始不管用,后来他们喊得齐了,一二十秒后,管用了。要不是这样控制住,死伤数还得翻倍。”

从这位亲历者的回忆当中,我们基本可以还原两个事实关键点。一是事故发生后,部分在场人员处于失控状态,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效地自我保护。二是幸好还是有人具备了一定的清醒意识,并且通过相互呼应,避免了悲剧继续扩散。

专家指出,在人员稠密的公众场所,如灯会、公园、商场、体育场馆、影剧院、歌舞厅、网吧等地容易发生踩踏事件,所以,当人们身处这样的场所,首先就要提高警惕性。要提前观察好安全通道、应急出口的位置。参加户外大型活动时,要提前观察该活动区域的地形,尽量远离不安全区域,不要盲目往人员密集处挤。

与此同时,民众也要严格遵循包括警察在内的专业人士指导。尤其是面临突发状况时,更不能一味慌乱,而是要尽可能寻求管理者帮助。也可以学习上海踩踏事件中的那些“后退哥”,详细观察周边形势,呼吁他人保持冷静,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人群在恐慌情绪下造成更大的混乱。

心理学家曾经揭示了公众场合发生突发事件,人们陷入“羊群效应”后带来的危害。人也有从众心理,信息的不完全,未来状况不确定,蒙蔽了人们的判断力,自己的行为会受别人影响而盲从。以往发生的踩踏事故中,经常出现因为拥挤而堵住了安全出口,缺乏秩序,让现场更为混乱不堪,激发出人们因为恐惧而导致的更多非理性行为。

就此而言,上海踩踏事故之后,我们每个人当提高警惕,在一些出现人群拥挤的场合,别盲目扎堆,当出现人群混乱等突发情况时,也要冷静应对,学会自我保护。而相关部门也应重视民众应急和自救的教育,尤其应在学校普及这样的教育,让下一代从小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和能力。同时,在学校之外,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公益宣传片等多元化途径,让民众深入了解缺乏避险知识给自身带来的危害,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知识技能培训。

避免踩踏事故的再次发生,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作为公民,我们自己也要拿出一份热情和认真,真正将公共场合避险应急知识嵌入脑海中,在关键时刻不至于惊慌失措。

绷紧安全这根弦2015-01-02 17:14

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那一张张本该带着灿烂笑容的面孔,从此离开了我们。

事件发生后,365bet官网: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逝者已矣,创痛难抚,灾难让人再次体悟公共安全的要义。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对政府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写在心里,落到行动中。

一元复始,我们即将迎来春节。当此之时,各地政府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举一反三,不仅是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要是人流可能聚集的场所,就必须做好安全预案,严防事故隐患。只有把安全摆到更突出位置,才能牢牢筑起生命防线,让每一天都过得祥和安宁。

2015年的第一天,难说新年快乐。就在新年即将来临的那一刻,36个鲜活的生命留在了2014年。他们满怀对来年的憧憬,却未能和我们一起迎接2015年的第一缕阳光。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的严重踩踏事件,令人哀痛逝者的骤然离去,更令每个人警醒。尽管惨剧的酿成只在短短十几分钟,起因或许只是人群中一个很小的讯息,偶发事件揭示的却是大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之痛,暴露的是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严峻性,也拷问着城市中的每个个体。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多年来一直以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著称。有人说,从城市管理水平而言,上海恐怕是中国最不应该发生公共悲剧的城市。但惨剧就在上海的中心城区——最不该发生的地方发生了。然而,类似的教训并不遥远。11年前,2004年的元宵节,北京密云的元宵灯会发生严重踩踏,37条生命逝去。22年前,1993年1月1日零时10分,在跨年活动中,香港兰桂坊发生踩踏惨剧,造成21人死亡,63人受伤。28年前,1987年的上海陆家嘴轮渡站也因聚集人数过多酿成惨祸,成为当时上海自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踩踏事故。

回顾此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的过程,固然有很多偶然因素的碰撞,但这样的拥挤,对于在大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并不陌生。2013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已达2415万,进入特大城市之列。人口增长致使资源、环境等承载能力出现紧张。除了面临人口规模本身带来的问题,城市人口分布的结构缺陷也很明显,中心城区面积不大,但人口密度相当之高。

这是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如何突破当前城市管理的局限,将城市治理提升到更高的水平,以适应当前人口不断向大型城市集聚的态势,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不仅要致力体制机制的探索,更要确保制度的长期、稳定、有效运行,时刻绷紧城市安全管理这根弦。比如,对节日期间重点区域人流量的分析研判是否准确,对重大活动的风险评估是否充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是否细致,对安全防范的管理预案和应急措施是否完备,对人口聚集地区的安全预警和监控、紧急限流和疏导规则等能否及时发挥作用。

外滩之殇,折射的是城市安全治理规则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事件虽然发生在上海,但无疑对我国大型城市的发展和建设都敲响了警钟。有学者指出,常态化公共安全管理要与应急化公共安全管理相结合。作为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型城市,交通疏导能力、城市空间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上限,需要不断调整城市空间框架和格局,以适应城市未来人口继续增长和发展的需求。尤其需要在常态化的管理之下,固化有效的城市运行制度和规则。

城市居民的安全意识也亟待强化。城市运行的安全秩序需要政府的高效管理,同样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践行和维护。踩踏事件往往由人群中很小的细节引发,一个人的摔倒,甚至一声尖叫,加之人群前后信息沟通的失效,都会造成惨剧。为此,同步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居民安全意识至为重要,需要更加重视安全教育,更加强化生命意识。

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早晨打开手机看到的2015年第一条新闻竟然是:上海外滩迎新年活动中发生踩踏事件,35人身亡43人受伤。

踩踏悲剧发生后,网络舆论场在还原现场的同时,也在猜测悲剧原因中陷入了混乱。愤怒的人们习惯性地陷入灾难情绪中,从网络碎片化的传闻中寻找导致悲剧的原因并义愤填膺地脑补事发现场:有传闻称当时有人往下抛洒美钞造成哄抢,立刻便有人把矛头指向了可能的抛洒者,并进行人肉和攻击;有传闻称踩踏源于几个“大叔”的推搡,网友立刻又把愤怒指向了“大叔”;又有传闻对“怎么又是碰巧35人死亡”的数字提出质疑,议论着“人祸35人死亡上限”这个传说。

这种不辨真假的混乱归咎,是另一场可怕的舆论“踩踏”。对悲剧确实要寻找原因和追问责任,但归咎永远不能跑在调查的前面,评论不能跑在新闻的前面,情绪不能代替理智的思考。踩踏事故的原因尚在调查之中,不能听信传闻不分青红皂白就随意“制造敌人”,应该根据警方通报和权威信息作判断。这时候公众不能像广场通道中失控的人群那样无序狂奔踩踏,不是先找个靶子去批判,不是随意找个“原因”,而应该结合调查结果和现场还原追问。

有人在反思“跨年活动”,有人在感慨“以后不敢再去人多的地方了”,有人在总结“看以后谁还敢凑热闹”,这些都属于对突发悲剧刺激后的情绪反应,而不是冷静的思考。反省如果缺乏理智,只不过是一时的浅层、偏激情绪罢了,很快就会忘却。“跨年活动”并没有错,“去人多热闹的地方”也没错,真正的教训需要在对真相的调查和责任的追问中吸取。

看亲历者的讲述,那在疯狂的人群中无力挣扎无法呼吸的窒息感,是那么的熟悉,我们在无数的新闻报道中看到过亲历者在踩踏事件中的类似描述。没有想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了;没有想到,这会发生在本该欢乐的跨年时刻;没有想到,会发生在上海外滩。有人说:从城市管理水平而言,上海恐怕是中国最不应该发生公共悲剧的城市,太遗憾了!

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惨剧以残酷的方式教训着人们的习惯健忘并提醒人们别人的教训自己应记取。踩踏悲剧的“幽灵”本就紧追着人群容易聚焦的节日,类似踩踏事件在一些落后国家时有发生,在搜索关键词时“踩踏”这个词常与贫穷落后联系在一起,被视为发展落后、管理落后的一种符号,没想到竟然发生在头顶着“国际性大都市”光环的上海,对这座城市的管理水平是极大的拷问。踩踏悲剧的具体原因需要调查和报道的跟进,不能情绪化地归咎,但踩踏暴露出的管理问题却无可回避。

踩踏事件发生后,很多评论在反思“悲剧本可以避免”。面对逝去的36个生命,这句灾难后貌似深刻的反思显得多么空洞而苍白无力,如果习惯健忘,这种事后反思一文不值。查清问题,让那些有责任避免悲剧却没有尽职的人受到追究,才是真正应该做的。

可想而知,悲剧之后类似的跨年活动或会被一刀切地取消,类似公共活动也可能会出现断崖式下降。这也只是浅层次的本能反应,如果不能在事件调查中真正吸取教训,断崖式的下降之后可能是如山倒地复原。要从问题中吸取教训,必须先承认问题。悲剧发生在跨年时,不能让对踩踏悲剧的健忘再跨年。

新年钟声敲响,安全警钟紧跟其后,如此响亮,如此痛彻心扉。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民众拥挤踩踏事故。截至目前,官方通报已致35人死亡,48人受伤。不成想,上海外滩的跨年倒计时,竟成一些人的生命倒计时。

事故发生后,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警方迅速出动救人,围成“环岛”引导人流。365bet官网:对踩踏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就事件处置作出批示。上海主要领导也第一时间去探望伤者,并要求要求全力做好伤员抢救和善后处置等工作。我们感动的是,陌生人纷纷伸出援手,有合力维持秩序阻止事态恶化的,有做现场急救的,有帮助送往医院的。我们鄙夷的是,竟有出租车司机嫌晦气,半路扔下伤者。

在逝者安息、生者平安的祈愿中,一个大大的问号萦绕公众心中。为什么城市管理经验如此丰富的上海,竟会发生这般严重的踩踏事故?事故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中。但媒体曝出事故的许多细节,足以让我们开启系统反思的前奏。

我们需要检视的是,不怕千日无患,就怕一日不防。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经过前些年的养成,市民游客已经习惯去观看外滩灯光秀、参与迎新倒计时……这些细节都预示着,当晚外滩及周边客流明显会超过工作日早高峰,那么上海相关部门有没有充分估计,做好相应安防工作,人潮管理有无做到位?何以在“秩序还算有序”的情况下,“观景平台”成为安全盲区?

我们必须警示的是,事故没有“完全的意外”。俗话说,绊人的桩不在高。著名的海恩法则也告诉我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事故发生前,一部分人推搡起哄、无序对流、楼上撒券等举动,也许是一时冲动,或许是一时兴起,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令他人处于危险中,然而悲剧酿成,告诉我们,在人群聚集的地方,再小的行为品格也与公共安全紧密联系,不得不慎。

我们还要反思的是,该如何让安全意识、秩序意识深植国民心中。从事故中可以看出,有时候,无知比灾难更可怕。这也提醒我们,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应由“应急课”变为必修课。如果每一名孩子都学会安全避难、人工呼吸、心肺复苏、大动脉止血等最基本的安全技能,试想,当他们成年走向社会之后,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逝者已矣,但36个遇难者的家属还陷在深深的悲痛之中,一些伤者还要经历漫长的伤痛折磨。拿什么来祭奠死者,拿什么来抚慰生者,更长远的,必然是用鲜血打造公共安全的制度笼子,必然是用教训换来更多人的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意识,必然是用问责让相关各方多一份责任、少一分含糊的坚决落实。

【面对市民的大型活动,如何建立完备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灵活高效的公共信息流通机制,遭遇危难的个体以及个体之间怎样自救和施救,怎样对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的管理者问责,这些课题已不容我们再回避。】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一定有人希望,能重回2014年12月31日的午夜。当新年倒计时还没有开始,当外滩迎接新年的气氛还没那么热烈,人们或许不再盲目地渴望攀上一级级台阶、站在最好的位置,在最好看的风景和心愿里,度过这一刻;如果有更多警力,如果年轻人能够早早看到危险,离开那块狭窄拥挤之地,躲开下一分钟就要开始的危险。

这样,这起令人心痛的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就不会发生;36张面孔依旧鲜活生动,47位伤员,就不会在医院病床上痛苦反侧;更不会有家长、老师、城市管理者们的沮丧、焦虑和奔忙。

只可惜,没有如果。新年第一天,就以如此阴郁的事故提醒我们,意外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猝不及防,万劫不复。如果,我们不能抓紧时间,做一些正确、有意义而扎扎实实的谋划;如果,我们不能在过往的一次次事故中汲取教训,新年就意味着新瓶装旧酒,而不会给我们提供某些公共问题的解决方案。

拥挤踩踏事故出现在上海这样一个一直善于规划和管理的城市里,在一个几乎每逢新年等节日都有灯光秀一类的表演,已成为人们聚会、迎送新年首选地的外滩,多少让人有些诧异。遗憾的是,这样的悲剧的确发生了。它以36个生命的猝然离去为代价,提醒我们离科学管理、圆满谋划,距离有多远。

以往,每逢外滩放灯、做活动,上海总会采取局部交通管制等措施,但这一次,却没有做这样的设计。在主管者看来,大约是因为事先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取消了大规模的灯光秀,将其北移到了外滩源的小场地,凭票入场。可惜的是,人流数量并未跟着计划走,而是仍旧拥挤在外滩最知名的路口,不广不阔的陈毅广场亲水平台上。因为那里有最好的视野,可以将浦东浦西尽收眼底;而浦东新起高楼在灯光变幻中展现的迷人倩景,也足够吸引。这样的意外,在某种意义上说,显然是有虑事未周、信息沟通不畅的嫌疑。

然而,也不能同意某些网民网帖里那样的自我否定,发生了引人痛心的公共事故,就动辄与“中国人的素质”“政府”“体制”之类相勾连,或是揣测什么蓄意、别有用心,实在毫无必要。生命之花凋谢固然可惜,尤其是那样多的年轻生命消逝,在新年将至的时候,着实令人心疼。但在事实和真相未清之前,一味地指责和情绪偏激,实在也非明智之举。

其实,在痛苦之外,也有不少人的努力和感动。仔细看看各个媒体采访到的外滩踩踏事件亲历者们的讲述和灾祸现场的影像记录,就会发现,灾祸中间,其实有不少可圈可点、可见人性之善的亮色。比如,警察和市民用手拉手方式打造的救护通道,比如市民百姓开着自己的车帮助运送伤员,比如有懂得医学知识的市民主动帮病人做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以36个生命的离去再次给我们每一个人心头敲响警钟。面对市民的大型活动,如何建立完备可靠的公共安全保障机制、灵活高效的公共信息流通机制,遭遇危难的个体以及个体之间怎样自救和施救,怎样对造成公共安全事故的管理者问责,这些课题已不容我们再回避。只有把这些问题落实了,只有在事故中学会成长,那些鲜活的生命,才不是白白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