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3日以来,我省持续出现特大暴雨,时间长、强度大、洪水量级高,灾情面积大、程度重。灾害发生后,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部署组织抗灾救灾工作。全省军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奋力抗灾救灾,各项抗灾救灾、恢复重建工作正在有效、有序地展开。
在洪灾面前,本报记者和广大通讯员不怕牺牲,不惧困难,“奋战” 在抗灾救灾的最前面,用滚烫的心、感人的图文,大力宣传灾区干部群众抢险救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救互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增强群众依靠自己力量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为抗洪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
危急时刻,在灾情面前,记者和通讯员,冲上前去抓新闻,其他什么都不顾了。
在灾区一线的记者站同志,勇担重责,已经坚持了半月有余,发回了上百篇感人报道。南平站停电,连电脑都用不了,三位记者不顾危险,徐树才连家也顾不上,到处找人、打电话、写稿,一刻没停。
24日,由记者部、时政部、经济部领导带队的三路记者分别赶往南平、三明、龙岩抗灾现场,这里有文字记者,也有摄影记者,还有驾驶员,他们迎着强降雨前进,路通到哪里,他们就到那里。
负责全省通联工作的本报记者通联部,在灾情来临时,或打电话,或发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灾区的报道组表示慰问,并友情提醒各位报道组成员在采访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在第一时间送去本报对 “半壁江山” --通讯员的关心和慰问。17日夜,记者部负责通联工作的吴鹤年同志从11点开始打电话给灾区报道组,在一个多小时的通话中,接电话的十几位通讯员,每个人无一例外的都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武夷山报道组组长金文莲正在防汛指挥部;十佳通讯员、邵武组织部的黄自棋正在河边采访,和灾民一起吃快餐;延平区报道组组长詹国兵更是“赤膊上阵”,正在伏案写稿……
沙县报道组的罗邦铭为拍摄沙全县3万多停电户恢复供电的照片,早上7点就跟随电力抢修队员出发,10点到现场。拍摄过程中,电线杆砸在罗邦铭手上,他摔倒在地,手臂扭伤,相机受损(所幸相机里的读卡器没有“受伤”)。回程途中,又遇道路塌方,被困5个多小时才得以返回。一回到办公室,罗邦铭顾不上休息,吃饭,也没想到要包扎伤口,而是首先打开相机,把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到的图片迅速传到本报。
在抗洪救灾的战斗中,本报记者和通讯员并肩作战,风雨同舟,配合默契,共同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据不完全统计,从13日洪灾以来的半个多月时间里,通讯员向本报发稿800多条。其中,《雨夜营救》、《为了1300名受困师生》、《生命的值守》、《冲锋在前的“锤子”》、《安全大撤离》、《丧子之痛,挡不住抗灾脚步》、《汪洋之中,古稀老人撑排救出十三人》、《7次突击挺进最后一个“孤村”》、《危难时,他勇救村民》、《洪水中,她冲锋在前》、《冲了种,再冲了再种》、《红土地上战洪魔》、《洪灾中挺起80后脊梁》、《十里沿江,有一支抗洪“娘子军”》、《母亲亲吻孩子》等数十篇报道,深受本报编辑部的好评,并被评为好稿或好照片。
关键时刻,在灾区的基层广大通讯员与党报记者携手并肩,冲在最前面,持续作战,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在此,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