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bet官网_365体育手机版-下载|投注@

图片
脱贫档案

30多年里,赤溪村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在清新山水中走出了发展生态旅游脱贫致富之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8年的18305元,村财收入也从当年的负债10多万元到收入100万元,实现了从穷山村到致富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 金融扶贫 ]
档案详情

福鼎赤溪村:从茅草屋到小洋楼的幸福嬗变

一大早,九鲤溪畔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便被游客的欢笑声唤醒。暑假,这里旅游旺季开启。慕名而来的游客,漂流、滑水、拓展训练,纵情山水,其乐融融。漫步村里的长安新街,徽派风格的民房、酒楼、茶行、特产馆、小吃店林立,门前有溪流、屋后是公园,新村新景,生机勃发。

而在30多年前,这里却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4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日子过得极端贫困和艰难。1984年,《人民日报》一封反映赤溪贫穷状况的读者来信,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一场波澜壮阔、旷日持久的扶贫开发事业由此在全国“引燃”。

搭上这趟福泽深远的“民生快车”,30多年里,赤溪村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旅游+产业”扶贫,在清新山水中走出了发展生态旅游脱贫致富之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4年的166元增长到2018年的18305元,村财收入也从当年的负债10多万元到收入100万元,实现了从穷山村到致富明星村的华丽转身。

2016年2月19日,365bet官网: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对村里的扶贫开发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祝愿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千里连线,鼓舞人心,激发出赤溪人砥砺奋进的新动力。

“这些获得感、幸福感,是以往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现在却扎扎实实过上了,而且将会越来越好。村民们感叹,没有习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真心感谢习总书记、感谢党中央,感谢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动情地说。

8月4日,习总书记给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后,赤溪村及时把回信精神向党员群众传达。大家倍感振奋,纷纷表示,要感恩奋进,和寿宁下党乡、福鼎柏洋村等先进典型“比学赶超”,决不辜负总书记对赤溪的期望和嘱托。

党建引领 筑牢根基

党员找销路,客户迎上门,赤溪村养殖户吴金龙最近轻松了不少。此前为增加收入,他养殖50多只孔雀,但销售渠道一直令人发愁。村党员干部在一次“晨巡”中,入户走访得知了这一情况,旋即主动帮忙对接市场。通过多方努力,就在近日,有客户上门一口气购买了12只孔雀,吴金龙喜上眉梢、连声称谢。

“晨巡晚议”,是赤溪村党总支于去年11月推出的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新机制。村里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片,由村两委、党员、部分村民代表认领责任片区,以网格为单位定期“晨巡”入户了解民情,再利用晚饭后等群众空闲时间,开展党群“晚议”活动,引导群众直接参与讨论村级事务,共同研究解决项目推进、民生工程、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重难点问题,做到“一人一本账,一事一记录”。这一工作机制推行以来,该村党总支已推进村庄立面改造、水街改造、玻璃栈道建设等重大工程8项,解决环境整治、污水处理、就学就医、产品销售等民生难题56件,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在赤溪村,像这样接地气、暖民心、促发展的党建新机制还不少。在推进扶贫开发中,这里始终将加强党组织建设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组织打造成为推进扶贫开发的“领头雁”“主心骨”“定盘星”,让党员成为扶贫开发一线最活跃、最深情、最扎实的身影,夯实强村富民基础。

2016年2月19日,365bet官网:总书记通过人民网视频连线赤溪后,村党员干部推进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进一步增强。近年来,该村坚持“强素质,引领思想观念大转变;强组织,引领脱贫致富奔小康;强服务,引领建设美丽新村;强机制,引领团结稳定促和谐”的“四强四引领”党建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将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下设直属、农业、旅游3个支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引领作用。2016年,赤溪村党总支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18年,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该村进一步选好配齐村两委成员,并实行村干部绩效管理,采取常规考核与年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组织考评与个人述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对村干部进行绩效考核。同时不断创新机制,在组织部门的指导下,推行党员先锋指数管理办法,通过“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星”的“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对优秀党员进行褒奖和激励,激发党员干事创业热情。实施“幸福指数”建设,通过党员带村民,把党内的激励,变成普及群众的激励,让“先锋指数”带动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福地安家 下山圆梦

新房拔地起,幸福漾心间。这是赤溪村当年整村搬迁“造福工程”首批受益者李先如当下的生活。

三十多年前的窘困生活,年过七旬的李先如历历在目:家在下山溪自然村,一个“挂”在山腰上的畲家寨子;住的是茅草房,一遇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点的是煤油灯,吃的是地瓜饭,配的是苦菜、盐水;一家五口人穿得破破烂烂,仅有的一条新裤子是谁出门谁穿。出村的路是盘旋山间的羊肠小道,砍根竹子到主村换置些生活用品,全靠肩扛手提,跋山涉水来回得走上一天。

“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一曲民谣,道出了当时的赤溪之苦。正是这穷山恶水的生存条件,李先如的妻子在分娩时因大出血得不到及时医治而离世,成了一家人心头永远的痛。那年,李先如年仅23岁,从此未再娶。

得益于“造福工程”, 1995年下山溪22户畲族群众整村搬迁。作为第一批受益者,李先如一家走出祖辈蜗居的深山茅草房,搬进了位于赤溪村的两层楼的砖木新房。

2016年,他的家再升级——村里统一规划建设,拆旧屋、建新房,白墙黛瓦徽派风格的三层新楼拔地而起,一楼店面还出租开超市。新家新生活,他满心欢喜。让他更激动的是,这一年2月19日,365bet官网:总书记视频连线赤溪,他作为畲村群众代表之一,站在第二排左三位置,一“线”相连,与总书记面对面。聆听着总书记亲切的话语,李先如热泪盈眶。

“太激动了,总书记一直记挂着我们村!国家这么重视、这么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也要自力更生!”回忆那一刻,他感慨万端。

在赤溪,幸福变迁的何岂李先如一家!通过造福搬迁,目前赤溪村自然村数由14个减至1个中心村和2个自然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当年的8.4平方米升级为42平方米,茅草屋、木瓦房成为历史,砖混结构房、小洋楼直映眼帘。

不仅仅是家在变,群众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公路从无到有,现已有3条公路分别通达太姥山景区、高速互通口和集镇,总里程达58.6公里,其中2015年7月建成通车的杨赤旅游公路,使赤溪至高速互通的行程缩短为20分钟,跃出山门、游客盈门。生活配套、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也一应俱全,其中建成磻溪卫生院赤溪分院,成为福鼎市首个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村级医院,群众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小孩疫苗、特殊门诊等都能在村内得到解决。

“现在村里是一年一年在变化,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相信赤溪村的明天会发展得更好!”憧憬未来,赤溪村里希冀万千。

产业支撑 富民兴村

赴清华大学深造、跑深圳走访客户、回村里赶制订单,这个盛夏,福鼎市赤溪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赢忙得不亦乐乎。

杜赢,赤溪村首个返乡创业大学生。6年前,家乡的巨变让他蓦然回首踏上归途。瞅准生态茶叶,他从加工小作坊到创办茶叶公司到打响自家品牌,一年一个坚实的脚印。去年他的企业茶叶销售额已超过300万元,今年有望再次增长。而他也从当年的返乡创业大学生成长为小有名气的“茶老板”,同时担任村党总支委员兼农业产业支部书记,尽显带头效应。

回望成“才”之路,杜赢说,是一方产业为他搭起了舞台。

在推进扶贫开发中,赤溪村以发展产业为重点,依托特色资源,旅游、茶业、水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风生水起。该村依托地处太姥山景区西南麓的区位优势,挖掘山水田园风光和扶贫、畲族、红色等文化资源,加快发展“1+N”乡村旅游服务业。村里成立赤溪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九鲤溪、杜家堡、耕乐农场、玻璃栈道、“漂亮的房子”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景点,旅游产业日新月异。融入旅游配套服务业,目前全村已开办餐饮店11家、特产店10家、民宿8家合计300个床位、茶产业店铺5家、乡村便利店11家、超市1家及村级物流点1个。2018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5万人次,旅游相关产业收入额达1600万元,占全村产业收入总额的45.8%;40多户村民通过租赁店面实现每年2000元至3000元的店租收入,年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的家庭近180户。

农旅融合,特色农业在赤溪蓬勃发展。该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畲村白茶、食用菌、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引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增收项目,谋划了赤溪白茶产业园、山泉水等一系列集体经济增收项目。目前,赤溪村有农业专业合作社3家,农业大棚28亩,鱇鱼等乡村养殖30亩,茶厂4家,村企共建白茶馆1家。同时,挖掘特色文化,发展文创产业。今年赤溪村成立畲乡巾帼创业社,开设鹅卵石手工家庭作坊,以畲族、扶贫等特色文化为内容进行鹅卵石手绘及工艺品创作,进社创作妇女3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致富。

赤溪村畲家小院。闽东日报 记者郑霄 摄

百尺竿头再奋进。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表示,下一阶段,赤溪村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的重要精神,牢记嘱托、不负期望,进一步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争做闽东特色乡村振兴的典范。

(资料来源:闽东日报《从茅草屋到小洋楼——“中国扶贫第一村”福鼎赤溪村的幸福嬗变》)

(东南网记者吴文伟整理)

点击下拉展开全文
更多》 其它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