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女大学生们注意安全防范,出发点是善意的,但这种提醒所默认的“安全标准”绝不应拔高到悖于常情常理与善意互信的地步。】

近日,南京市栖霞公安分局民警在仙林大学城安排了一次测试,一名民警驾驶迈腾轿车,以找不到路为由搭讪女大学生。结果,被搭讪的5名女生中,4人上了陌生人的车。测试者据此认为,女大学生防范意识整体薄弱。

在最近女大学生失联新闻频发的背景下,这一测试引起不少关注,许多人为“女大学生不把安全当回事”而忧心,也有人诛心地猜测女大学生上陌生人车是因虚荣。人们忽略了,这样的“搭讪测试”存在很大的问题。

首先,从社会调查的科学性上来说,由于样本太少、方法随意,这次“搭讪测试”不论结果如何,都难以得出整体性的“女大学生防范意识低(或高)”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搭讪5人,4人上车”的结果实在太正常不过。且看其中一个测试场景:在校园里,民警(应为便服)陆续询问两名女生图书馆怎么走,女生指路后,民警假称不知道方向,邀请女生上车指路,女生答应。

测试者或许认为,女生应该坚决不上车,才是具有防范意识的表现。但在我看来,女生答应上车指路是带着善意和信任的人之常情。反而,如果她们任测试者怎么恳求,都不上车,才是不近人情。把每个陌生人都默认为犯罪嫌疑人,那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可怕的。

有人会说了,这么随意就上陌生人的车,难怪女大学生受侵害最近这么高发……且慢,女大学生受侵害的新闻最近的确比较多,但并没有一个确实证据证明类似事件比往年更多,也没有数据证明女大学生比其他弱势群体更易受侵害。新闻有扎堆效应,当一个热点事件引起轰动之后,各地的媒体就会紧盯类似新闻。广场舞大妈、老人碰瓷、虐童等新闻选题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新闻完全没有关注价值。而提醒女大学生们注意安全防范,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但这种提醒所默认的“安全标准”绝不应拔高到悖于常情常理与善意互信的地步。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真实的社会也远远不是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不安全。他人不是天使,他人也不是地狱。绝大多数的陌生人,都是像我们一样无害的。没有这一点共识,社会是难以良性运转的。

如果为了提高安全系数,而呼吁社会成员无条件地怀疑陌生人,那只能是因噎废食。不要因为嫌洗澡水脏,就把孩子一起倒掉。

□西坡(媒体人)

【三名在押人员杀警脱逃,其狡诈多端自不待言,但涉事看守所在安全监管上的漏洞也亟须正视。毕竟,看守所的监管关口绝不能“失守”。】

发生在黑龙江延寿县看守所的“越狱案”,仍牵动着周边民众的心。现已知的基本案情是,在三名在押犯罪嫌疑人杀害一名民警后脱逃三十多个小时后,两人已落网,另一名嫌疑人仍在逃。

当然,严格说来三嫌犯并不是“越狱”,而是从看守所内脱逃。看守所不同于监狱,监狱关押的都是已决犯,而看守所主要是用来羁押未决犯的。而对未决犯进行羁押,除保障诉讼顺利进行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嫌疑人继续发生社会危害性。

从这层意义上讲,确保监管安全实是看守所的头等大事。实质上,自从2009年云南晋宁“躲猫猫事件”以来,公安部显著加强了对看守所的管理,包括制度完善、程序完善、监控设备完善等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虽说近年来国内也发生了多起“越狱案件”,从挖下水道到自制登山绳到开重卡冲关等等,但像延寿脱逃案这样,嫌犯大摇大摆地走出看守所大门的,实属罕见。

在戒备森严的看守所内,三名在押人员却能杀警脱逃,其穷凶极恶、狡诈多端自不待言,但与此同时,一系列疑问也挥之难去:根据媒体曝光的监控视频,三嫌犯是在凌晨四点多,身着不整的警服走出看守所大门的,按看守所《在押人员一日生活制度》规定,此时在押人员应呆在监舍睡觉,而决不允许“熬鹰式”的夜审,可他们是如何接近管教民警并将其杀害的?从监舍到看守所大门,要穿越数道门岗,难道在整个脱逃过程中没有其他民警察觉?其时值班民警是否在岗,各道门禁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当第一位嫌犯走出看守所大门时,值勤武警已经察觉情况有异,并开始核查,但为何不先关闭大门?最后一名嫌犯离开看守所时,值勤武警开始鸣枪示警,此时是否启动了紧急状态处置的预案……这种种疑问,都亟待廓清。

如今,两名嫌犯已落网,根据他们的供述,结合监控资料和现场证据,应不难解开民众的各种疑虑。但无论嫌犯如何凶悍狡诈,也掩盖不了涉事看守所在安全监管上的众多漏洞。当务之急,除继续发动群众、布置重兵加紧追捕在逃嫌犯之外,查漏补缺、启动问责也是善后此次脱逃事件的必要工作。

这起“越狱”与“抓逃”事件,确实骇人听闻,在亡羊后,它理应成为补牢的契机,包括如何动态化排查漏洞、加强监所管理,唯有如此,才能从这类事件中汲取教训,也慰藉民心。

□王刚桥(学者)

【监所的安全不能单靠先进的设备与系统,更依赖于一整套执法管理制度的维系。在彻查如谜一般的“越狱”原因时,切不可忽视监管制度上存在的漏洞。】

连日来,黑龙江延寿县看守所三名在押人员“越狱”,引起广泛关注。哈尔滨市公安局出动1.5万名警力及直升机,三人也被列为A级逃犯,单人悬赏奖金增至15万元。目前,已有一人落网。但在押人员如何轻易脱逃,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日渐成为公共舆论追问的焦点。

越狱案之所以吸人眼球,成为影视作品的绝佳题材,就是因为在犹如铜墙铁壁的监所内,成功的越狱总是伴随着超乎寻常的算计、交易与腐败,充满着匪夷所思的惊险、悬疑与刺激。现实虽然不如影视剧那么离奇,但被关押人究竟如何突破铁网高墙,总有其必定的因素与机缘。令公众担心的是,羁押具有极大人身危险性的重刑犯场所,倘若轻易就被击穿,公众的安全如何保障?不彻底查清“越狱”背后的种种因由,便很难打消公众的顾虑。

在2009年呼和浩特越狱案中,监狱就被指存在管理漏洞。此次“越狱”事件中,看守所的层层防线悉数“失守”也令人费解。究竟是逃犯太过勇猛狡猾,还是管理制度存在漏洞,抑或是其他不可抗力使然?虽然只是一个县级看守所,但这里关押着被判死刑正在复核的重刑犯,根据看守所条例等法律法规,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管理制度,对此要求都是极为严格的。那么,几道由民警和武警值班把守的关卡,是如何被轻易击穿的?事发时值守的警察在哪里?逃犯身着的警服从何而来?重刑犯的手铐脚镣又是如何打开的?这一系列疑问,都需要一个坦诚的调查、剖析与解释。

对监所而言,其安全性主要依赖于墙、门、网等硬件设备,以安防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为主的软件系统,以及严格执行上述设备和系统的制度。近些年,我们似乎越来越注重对前两者的建设,花费巨额资金引进优良的硬件设备和各种安防系统,对于监所的管理制度有无漏洞、执行得如何,则似乎关注不够。而从近些年来发生的越狱案分析,真正的漏洞不是硬件和软件,往往发生在执行制度的人身上。例如,看守所条例规定看守所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每个区域应有两名以上民警值班。可从公开的案情看,延寿三名在押人员是杀死一名监管民警后逃走,这是否暴露出值班制度执行有漏洞呢?

监所的安全不能单靠先进的设备与系统,更依赖于一整套执法管理制度的维系。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目前我们还不能断定此次“越狱”一定存在监管失职渎职,但在彻查如谜一般的“越狱”原因时,切不可忽视监管制度上存在的漏洞。对所有监所管理者而言,必须引以为戒的是:成功的越狱击穿的往往不是高墙而是制度。